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咁你即係唔信我啫

作者: 奇樹@4砵甸乍街

Pic by Kit@4砵甸乍街

在我剛接手這節門診的第一個早上,來了一對氣急敗壞的母女。對於不大認識的病人,遑論初次接觸,我都需要花時間琢磨她的病歷。她上星期才剛進了急症室,在家中大吵大鬧,經評估後拒絕入院,因而提前了覆診。那次的爭執所為何事呢⋯⋯

 

聚精會神之際,一名少女竟突然破門而入,頭戴棒球帽,怒氣沖沖地叉手而坐。年邁的母親尾隨著,房間裏剎時被扯進一襲低氣壓的陰霾。

由那刻開始,我心底裡決定稱呼她做「The Hatter」。

 

她的故事果然夠瘋癲。年輕開始患病,發作時會失控揮霍,將長年積壓的怨懟猛然迸發。上一回,H 煮了晚餐卻換來父親嫌棄,情緒激動不已,拼命朝牆壁撞額,險些想拾起利器。那種狂亂的程度,彷彿帶有某股報復的恨意,誓要將關於家庭的一切,一把火焚毀至燼。

 

H在父親的呼喝聲中成長,粗鄙的詆毁踐踏,造就了女兒殘缺的自尊心。母親學識顯淺,受制於丈夫的威權,又無法保護女兒遭受攻擊。患上精神病以後,父女關係冰封三尺,母親被迫肩負監督H病情的重責;然而一個從來都沒有家

 

庭地位的母親,又怎能有效敦促子女呢?久以時日,她成為了雙方爭鋒相對的磨心。

 

該天在我眼前,就上演了一幕名為「食藥」的荒誕劇。

 

「有病就要食藥」,算是天經地義吧?道理簡單如此,但不按指示服藥,卻是普遍的現況。你大可以解釋為缺乏「病悉感」,是人拒絕承認自己患病的事實。問題是,這套觀念暗示了對方處於認知上的落差,當局者需要虛心接納意見,才配得上旁人伸手援助的善意。這種權威主義(authoritarian)的模式,忽略了現象背後的複雜脈絡,以及人際關係的互動性。

 

H母向我埋怨女兒食藥不定時,而H則同時用高一倍的聲量,投訴母親的管束過分苛刻,她實質上有自己的分寸。

 

「咁你即係唔信我啫?」H揚聲挑釁道。

 

「唔係唔信你,你要聽醫生講,係咪要準時食藥先?」H母迴避女兒的眼神,將問題橫傳過來。

 

當時我這樣回答H母:「咁你又真係唔信啊女喎。」

 

她愣住了反應,也許料不到醫生會火上澆油。H自然得意洋洋,態度漸漸軟化,開始願意聽我說話。不久後,我話鋒一轉:「女兒既然不想被當作小孩子般管,那就要用成年人的身份,與家人協商新一套相處方式。」

 

這次輪到H有所遲疑了。「你現在就跟母親商量一下,有什麼食藥的辦法,可以令她放心之餘,給予你更多的空間和信任。」

 

起初,她倆顯然不習慣這種溝通,依然面朝著我講話。經過一番穿針引線,她們終於達到了共識:假如H過了九點仍未服藥,母親可以將藥盒和水杯放在餐桌上,直至十一點還未走出房間的話,才可敲門提示。

 

最理想的做法,可能需要父親的參與才成事。但起碼在這次會面,她們嘗試過一次嶄新的人際體驗,𨤳訂了日後相處的契約,實在是不可小覷的進步。假如有天能出席「瘋帽匠的茶會」,希望屆時她的廚藝會有所長進吧!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