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Updated: Nov 18, 2021

「不怕死」的工作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我們的家庭治療中心,有一個Stuck Clinic「卡住診所」,專門針對一些難以解決的個案,與業界一同尋求出路。


來訪的家庭,一般都接受過很多機構的服務,見過很多專業人士。所以我們一定會問:究竟卡住在哪裡?需要我們怎樣幫忙?


這天有一個由社工帶來的家庭,社工說:「幫他們好好解決溝通問題!」


這夫婦已經分居一年,他們有一子一女。現正因為孩子的探視安排,無法妥協。我們邀請他們坐下,一同探討問題的解決辦法。


父母還未坐好,就互相指責,你一言我一語,完全無法停止。社工請他們冷靜下來,好好說話。但是不說話還好,誰一開口,對方就會彈起來反駁;好像兩人的身體之間相互通電,不斷發出高壓電流,擊向對方,欲罷不能。


這種情況,別說無法溝通,連坐在一起都會大戰爆發。


夫婦二人都是白領階級,並非不講理的人。但是婚姻失敗所造成的傷害,會讓很多正常人變成受傷的動物。一腦子的不甘心,一肚子的怨氣和忿恨,在那十數分鐘的互動中顯露無遺。


當我們忙着安撫大人的情緒時,很容易就忘記了那一對小姐弟,他們正在默默地看着父母的勢不兩立、水火不容。十四歲的姐姐不斷下淚,九歲的弟弟眉心深鎖,不停給姐姐遞紙巾。


看到孩子如此哀傷,我們不得不向父母叫停,請他們坐到房間的另一邊,靜靜觀察我們與孩子的對話。


在此之前,我們團隊的兒童精神科醫生,已經按捺不住,一早就跑去陪着兩個孩子。


我們認為,把父母由主角位置,轉移到旁觀者的位置;又把孩子由旁觀者的位置,放在主角的位置,是很重要的介入。


因為,在如此情緒高漲的互相指控下,誰都有理說不清。無論怎樣勸阻,都只會火上添油,倒不如鳴鼓收兵。即使叫停,也不容易奏效,必須是響噹噹的一聲「停!」才有可能讓他們暫時停戰。


孩子可不一樣,目睹父母之間的怨恨如此失控,他們的無助與不堪,才需要我們關注。讓父母靜下來聆聽孩子的心聲,或許可以帶來一點反思。


據說孩子平時也不大表達心態,只是剛剛經歷父母的矛盾,才容易有感而發。


我們也開門見山,對他們說:「剛剛看到你們實在太難受,因此請求父母停止爭吵,先聽聽你們的反應。」


弟弟初時也是小心翼翼,但是姐姐很快就承認,自從一年前經歷父母大打出手,就無法遺忘。他們不斷重複那天的日子及時辰,她說,當時姐弟擁抱在一起,害怕得無所適從。而父母忙着叫警察及入醫院驗傷,也許沒有留心到孩子的狀況。弟弟還說,他後來因而失去感覺,好一陣子都不能恢復。


我們問:「一直都是這般困難嗎?你們一家人有沒有一些較好的時光?」


姐姐說:「有的,但是我都忘記了。」


弟弟卻說:「我們曾經捉象棋,還有一起去海邊!」


既然現在的矛盾,大多與父親的探視安排有關,我們問孩子有什麼意見?


姐姐說:「如果一定要見面,最好有固定的安排,不要隨時在學校門口等候!我與弟弟可以在特定的中心見他!」


弟弟也說:「大家都要控制情緒,不要隨意罵人!」


我們的兒童精神科醫生,幫助兩姐弟把意見詳細紀錄下來,孩子滿懷希望,拿着紙條邀請父母一起討論。


父母聽到孩子的心事,也好像很被感動,母親更是情緒激動,抱着孩子哭不成聲。只是一談到具體安排,兩人又忍不住跳岀來對峙。


好不容易,讓孩子與父親直接商議探視安排,但是很快又因為探視中心的一些規則,談得不歡而散。父親睹氣地說:「這樣我就只好繼續到學校去找孩子了!」 本來十分冷靜的女兒,立即氣忿得情緒激動,躱到洗手間大哭不止。小弟拿着他們凖備好的紙條,一臉不知所措,顯然還是不想放棄。


這是一個典型父母婚姻破裂而爭奪孩子的案例,這種爭奪戰有時可以維持十數年,甚至不斷鬧上法庭。父母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其實真正的受害者是孩子。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孩子在成長中往往岀現很多情緒和心理問題。


但是要處理這種情況,必須集合千軍萬馬之力,絕非三言兩語的工夫,更要避免空談。


首先,就是要放大孩子的聲音,讓父母聽得清楚。


第二,也要為父母療傷,讓他們知道,我們衷心希望他們成功與孩子建立關係。其實單是探訪安排並不足夠,我們還須在旁提供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第三,與父母分享一些成功例子,看別的父母怎樣化干戈為玉帛。這並非認輸,而是不要為爭一口氣而把親生兒女割成兩截,否則所羅門王的智慧也無計可施。


第四,先與父母約法三章,不可情緒勒索。要擬定好輔導目的,是建立良好榜樣,讓孩子知道,即使不做夫妻,父母仍可像文明人一樣解決分歧。


治療師也要捱得住過程中各種張力和挫敗感,堅持到底。


我稱這為「不怕死」的工作,因為如果你也氣餒,孩子就更難在困境中站得住腳

2 comentários


Bill  Yip
Bill Yip
23 de nov. de 2021

同意治療師的工作不是三言兩語的工夫,每個治療師前期要通過訓練學習實踐,再通過治療技巧與家長孩子一連串互動,再引導家長和孩子去實踐轉化,無論怎樣困難的家庭,只要治療師和團隊不怕艱辛困難,與家人堅持面對,相信今天的努力將來一定不會白費的,因為難關難過年年過,明天總會比今天更好的。

Curtir

tat
17 de nov. de 2021

你說得很對呢,治療師團隊的不放棄,對有需要協助的家庭來說,除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modeling,也是推動他們繼續努力處理長久困局的一個希望,一線𥌓光。

感謝你的分享和提點 :)

Curtir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