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孩子的最大悲劇

作者:維榕博士@砵甸乍街4號




這父親說:「我與妻子的教育方式不同,我認為教孩子不用那麼緊張,應該讓孩子自己處理學業,她卻一步也不放鬆,什麼都幫着孩子。」

母親聽着,卻是把頭別向另一方,滿面愁容。

現在孩子出了問題,要死要活。人人都說是父母管教太嚴,在功課上給孩子帶來太大壓力,孩子自己也十分贊同。於是所有人都達到一致結論,就是孩子的問題來自承受不了學業上的壓力!

以上的情境,我在臨床工作上幾乎每天都會碰到。由十歲八歲,以至十八九歲,這些孩子因為各種問題,憂鬱、焦慮、自殘、以至自殺,引起學校和父母的關注,才前來尋求家庭治療。這些父母往往很自責,認為自己因為太過緊張孩子學業的成績,以至造成孩子的壓力,又或者後悔自己說不夠鼓勵的話,只會罵孩子等等。

我們很容易就把這當作一種純屬親子的問題,只要減低壓力,增加溝通就成。

但是如果從家庭關係去了解孩子問題,一層一層揭開這個父母子女三人的關係層次,就會發現問題並非表面所見那麼簡單。例如上述那個小片段,很快就發現父親雖然為孩子說話,孩子並不領情,反而處處護着母親;而母親雖然沒有反駁丈夫,但是神情落寞,眼角泛淚。連女兒都說:「當醫生說我有憂鬱症時,我第一個意念就是,怎麼是我而不是媽媽?」

很多父親都不明白:明明是母親的管教方式不妥,怎麼孩子反而對抗自己?因此更是據理力爭,結果即使有理在手,也愈發被孤立。

答案很簡單,被怪責的妻子一定心情不爽;而孩子看到母親鬱結就必然憂心,甚至會為母親打不平。長年如此,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欲罷不能。父親想接近孩子,最好還是尊重孩子的母親。怪不得愛情專家吳敏倫的名句就是:老婆一定是對的!

我在探索孩子發病的因由時,往往都會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去了解,發覺剝到底層,孩子最關注的,始終是父母的不和。無論父母怎樣解釋或隱藏,孩子都有能力察覺,甚至因為父母的否認,他們變得更敏感、更有偵查能力。我所見的這些孩子幾乎全部都擔心父母的婚姻過不下去,年幼的孩子尤其會問:我不知道到時要跟誰才好!年紀稍大的往往會說:即使是朋友在一起,也不應該那樣互相折磨,他們怎能這樣生活下去?

問題是,大部分的孩子,都不容易如此表露無遺。他們只會以各種行為和病徵來表達,只有在家庭探索的過程中,面對父母的爭執模式,才會觸景生情,一步步流露心底的聲音。最糟糕的是當他們發現自己出現問題,才有能力把分歧的父母聯結起來,他們就更難痊癒,因為孩子的問題解決了,父母就再也無需合作。加上長期把精力投資在父母那解決不了的矛盾上,處理外界的能力就難以發展,在心理或自主能力上,都無法脫離父母。無論他們對問題的理解能力有多敏銳,一回到家裡,就變成一個小嬰兒,讓父母不得不繼續把他們當病人來照顧。我的案例中有很多成年人,就是這樣長年靠藥物維持,與母父唇齒相依,難以脫穎而出。

最近見到一個青年人,因為情緒失控,說要尋死,嚇得家人趕忙把她送入醫院。恰巧碰上假日,醫生放假,她被困在精神病院,求助無門,又生氣又害怕。這個經驗讓她深深反省,終於向父母坦白說出心事。內容不同,但是父母與孩子的牽制卻是同一模式:父親痴心女兒,怪母親管教不善;女兒為母親出氣,拒絕父親。三人如此你追我避,沒有一個人活得順意。

女兒的發病,讓一家人有機會重新整理兩代關係的千絲萬縷。她說:「也許應該感謝我的憂鬱症,讓爸爸媽媽和我都必須面對多年來的一直不肯面對的問題!」

別的孩子就不一定這般幸運,他們的心結,往往沒有及時獲得適當排解,他們的病情就成為全部人的焦點;一旦習慣了扮演病人的角色,從此就與父母難分難解。

我們處理這種孩子問題,一般都是盡快提升他們的能量,發揮他們正常的地方,而不是強調他們的病態。當然,孩子有自殺或自殘趨向,誰都會怕出事。正是這個關鍵時刻,因為太害怕他們把持不了,就會日夜監視,甚至與青年人同床。漸漸成為習慣,父母和孩子都失去自我空間。這種情況下,我們往往都會激發孩子不要消極接受,甚至鼓勵他們反叛,因為青年人要成長,就必須具有擺脫父母的能力。

青年人的最大悲劇,就是離不開父母!很多已經成功出國留學的孩子,也會千方百計回家來,只有在父母的照顧下,才感安全。也不知道是滿足父母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

一位少女的父親對我說過:「那天我帶女兒到醫院去取藥,看見另一個父親帶着一個三十多歲的病人,形影不離。我害怕如果沒有改變,這是我與孩子未來的寫照!」

他的擔憂,並非全無道理!

48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