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父、母、子

作者:維榕博士@砵甸乍街4號




這個十三歲的青少年成績下降,生氣時大聲呼叫,被診斷為多動症。父母親都認為孩子的問題與他們有關,就是不知道怎麼有關。

我們的家庭生理回饋評估,正正就是要探索這兩個問題:孩子的問題究竟與家庭有沒有關係?有的話,關係在哪裡?

既然家人已經解答了第一個難題,我們應該事半功倍。但是知道孩子的問題與父母有關不難,要明白怎樣有關,卻是一個十分費勁的過程。

首先,我們要求父母親在孩子面前自己交談半個小時,討論一些還沒有達到一致的議題,同時測量孩子的生理反應。

很多人以為父母必須有嚴重的爭吵,孩子才受影響。其實無論家中有什麼解決不了的爭端或煩惱,孩子都有一定程度的生理反應。我們從這些反應模式,也可以一窺孩子的內在心態,從而探討家庭問題的核心及解決問題的出路。

在這半小時的交談,父母兩人都十分節制,只談孩子,但是很快地,問題就指向對方:

母親:我與孩子糾纏太深,這與你也有關係,因為你沒有教好他,長年不在家。

父親:不是這樣的,我也有回家的時候。

母親:是的,但是只看手機,看電視……

父親:孩子做孩子的,我們做我們的,不能總看着他。你們有自己的模式,我無法參與。

母親:現在孩子出現狀況,我很擔心。

父親:我也擔心,但是我們聚焦不一樣,導致我不想加入……

母親:我家沒有爹,我又要當媽,又要當爹……

父親:你要怎樣的爹?

母親:我很難說清楚,只知道這家只有孩子和媽!有時不知道怎樣與他相處,要教育,又要愛他!

父親:你左右搖擺,慈母多敗兒,過於溺愛,小事也用放大鏡把它放大...

母親苦笑:有人在旁什麼也不管,只說別人不對!

孩子靜坐一旁觀看, 動也不動。但是他的心率由基缐的92.90,最低跌至60,最高升到160,手汗也由1.44 升到最高8.03。其中有十個地方他的反應尤其強烈,即是說,孩子表面沒有什麼動靜,身體內的自主神經系統卻在大戰鬥。處於作戰或逃避的狀態中,像坐過山車一般大起大落。

生理反饋是一種自然現象,是動物面對危機時的一種自我保護意識,是不受認知控制的。為什麼父母一段平平無奇的對話,對孩子會帶來如此強大的危機感?

在分析這些數據時,孩子的每個反應,好像都是站在母親的立場,尤其是提到母親埋怨「有人在旁什麼也不管,只說別人不對」那一段對話時,孩子按不住怒火,幾乎是以同樣語氣指責父親的。父親認為孩子的行為是受到母親影響,但是他愈這樣解釋,孩子愈是向他炮轟。

孩子對大人的話看似毫不感興趣,但是與父親對抗時,卻是全情投入。父子的矛盾一觸即發,原來數年前他們有一次大摩擦,兒子堅持父親打他,父親卻辯稱只是裝作打孩子,並沒有真的打到到肉。但是兒子怒氣難消,加上母親極力反對體罰,父親百詞莫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委屈,事情始終並沒有適當舒解,一觸及就引起千愁萬恨。

孩子好不容易平靜下來,正是讓父母探索解決問題的好機會。只是一涉及夫妻之間的瓜葛, 兩人又開始爭峙,內容來來去去都是大同小異。母親渴望父親參與,但是父親的每一個嘗試,她都會說,「我再也不相信他!」

與很多長年生活在矛盾中的夫妻一樣,他們一早就認定問題出自對方。正正就是這種內在心態,形成一種互動模式:想接近、又害怕接近,把兩人扯入一個無完無了的輪迴,無法走出僵局。

並非他們沒有嘗試,只是每個嘗試都沒有好下場,每次都帶來更大失望。自少生活在這種父母無法解決紛爭的氣場中,又無法抽離,才是孩子最大的精神困擾。孩子那強烈的生理反饋指標,就是象徵長期投身在父母的衝突當中,接收了太多焦慮和不安。

當我們聚焦在處理父母自己的問題時,過程雖然十分不容易,孩子卻在一旁靜靜地玩手機,一點也沒有多動症的徵象。

其實他一直都在留心着我們的談話,完結前我問孩子:「看着父母這麽彆扭的溝通形式,你有什麼感受?」

他答:「讓人十分難受、恐懼!」

母親問:「你是怕我們會分開嗎?」

孩子沒有正面回答,反而冷靜地對父親提議:「你應該去道歉!」

父親以為孩子指的是被打的事,很願意向他道歉。孩子卻出乎意料地說:「先向媽媽道歉!」

孩子的訊息很明顯:如果父親對母親不好,我也不會對他好!

關鍵就在這裡:父親想親近孩子,就不要老是怪責妻子;一個不開心的母親,自然傾向孩子。而妻子想丈夫合作,也不能老是怪他不足之處;把他拒諸門外,恨癢癢一定不會給你好臉色看。問題絕對不是一個人造成的,父母必須承諾一同學習拆解。因為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看到父母有能力修補彼此之間的矛盾。

只見了這家庭一次,意猶未盡。取得他們同意,在此進一步分析評估重點,並附上我的祝福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