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確診者的獨白

作者: 李維榕博

士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始〉






自年初開始,疫情又是來勢洶洶,我們的國際年會及訓練課程,幾乎全部改為網上進行。個案的處理,也是可延就延,甚至要求來訪者在現場接受檢測,口罩加上防面盾,如臨大敵。


被困家中,對於終日忙於奔命的夫婦來說,再也找不到藉口沒有時間相處,偏偏在這時候,更多婚姻問題浮現。有些家庭忍不住爆發了,冒險前來尋求解決方案。但是接二連三,不是清潔工人,就是員工的家屬染病,診所不斷關閉大清消。我是高危一族,自以為已經小心翼翼,卻還是中招了。


真有點兒不服氣,本來是為了防疫而採用 zoom,結果卻從幫我裝置 zoom 的員工身上染病。原來在一個數萬人確診的城市,疫毒比你最親密的人更親,它又無聲無息,走得比誰都快,讓你避無可避。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同樣會發生在你身上。


好在已經打了三針,病徵只像小感冒,居家隔離就成。難得靜下來好好反思,才發覺這三年來,我們是生活在一個多麽荒謬的世紀疫情中,一切生活的常規都被打斷了,卻只能乖乖就範,自作鎮定。千萬別低估了這種長期積聚凝結的焦慮,它像是一團黑霧把人籠罩着,讓你無法感到安全,不管你走到哪裡,總是逃不出一片混亂。


怪不得那位從事精神健康的男人告訴我,即使他深知保持身心平和的技巧,卻被妻子幾句疑是埋怨的話,氣得呼天搶地,連他自己都吃了一驚;也可以理解那個十分有經驗的婚姻輔導師,怎麼在與自己丈夫對話時,連對她最忠心的女兒看了都說:「這種溝通方式,太恐怖了!」


因為任何人長期活在壓力鍋𥚃,都會失去理智,思考全部被情緒牽引,身不由己。偏偏在這時候,我們最喜歡為自己分析問題的所在,在這種心態的影響下,又怎有突破的可能?


像那位婚姻輔導師,很自然地就會引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分析另一半的問題,因此丈夫的心態,前世今生,所作所為,全部逃不過她的法眼。她的觀察並非全無道理,畢竟那是她多年來的感受,但是她忘了加上自己的一份。婚姻不是一個人的事, 如果不是陰差陽錯,問題又怎會一面倒?




又像那個孤獨多年的男人,為解決夫妻關係的困擾,上了很多自我成長的課程,也花了不少時間去研究自己的妻子。記得第一次見面時,他就向我提交一份妻子所作所為的詳細報告,一宗一宗地例出她某年某月的行為舉止,讓我一時也搞不清他是找我作專家會診,還是想改善夫妻矛盾。


有趣的是,這些男女的最大苦惱,就是無法邀請伴侶一起前來輔導。單從他們的個別報導,也不難想像對方為什麼不肯出席。因為很多婚姻不和的夫妻,總是覺得問題全在對方,與自己無關。懂得一些心理學名詞,甚至會隨意為老伴作診斷:「我老公患有戀母情意結」、「我老婆有人格障礙」、或乾脆問「老婆是否到了更年期?」讓對方聽了更是火上加油。


心理學家阿德勒 Adler 認為,人的所有問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如果你同意這個論調,就會明白上述這些男女的觀點與角度,本身就是造成婚姻問題的因素,對處理人際關係不但毫無作用,反而把對方逼入死角。如果雙方都是這種心態,即使一同出席輔導也無濟於事,只會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吵個不停。


琴瑟和鳴,是我們對親密關係的期盼。其實和諧一辭,出自奏樂。不同的樂器如何奏出和諧之音?是要經過長期練習和配合的,否則發出來的聲音就必然刺耳。但是長期處於不調和狀態,當事人已經疲累不堪,甚至形成習慣,欲罷不能。只知道對方是多麼的不可理喻,辜負了自己一番心意;卻不知道自己也是製造噪音的一部份,同樣辜負了對方。很多夫妻都是這樣悲劇性地互相卡住,

白白耽誤了大好時光。


阿德勒有個好建議,要打破人際關係的惡性循環,就要明白我們是怎樣被環境及經驗所誤導。即是說,要脫離互相對峙的狀態,就要從這個處境的局限超越出來,找到一個全新的位置,才有機會探索新的可能性。


因此,我對那不停研究老婆的男人說:「你試試做個新實驗,把自己變成一部錄影機, 不要只照着她一人,拍攝夫妻兩人是如何互相牽動的,看看有沒有新發現?」


對那老是埋怨丈夫把她當母親的女仕,我說:「如果不想當母親,就試試不要像母親般說話,重新一同探討想做怎樣的夫妻!」


對那一直認為過度容忍老婆而導致爆炸的丈夫,我說:「如果你忍得住用一個月時間,靜靜地陪在她身旁,不挑她毛病,當她是這世上最珍貴的女人,她必然會有不同反應!」


人際關係的道理,就是放下自我中心,才能真正接納和投入。


確診讓我驚惶,也讓我學會對身邊人感恩,連菲傭姐姐都要另眼相看,千多謝萬感激。不懂珍惜眼前人,就是刻意與自己過不去!

 
 
 

3 Comments


Janice Chiu
Janice Chiu
Apr 07, 2022

很多時候我們只知道自己的出發點,總覺得道理在自己(因為只用自己的邏輯)。盲點是對對方的感受懵然不知。

有一次在修習禪修,我在回想老師說contemplate的意思。當時我最希望可以明白我的十一歲的兒子,於是我meditate他的生活(除了上課之外,他大部分時間是和我相處),我回想我與他的對話,爭論,等)嘗試感受接收我一方的他,若換了我,是如何的感受⋯⋯我真的感恩這個修行令我和兒子近加接受對方。

Like

tat
Mar 29, 2022

曾經聽人說過,當我們用1隻手指指著人們的時候,其實有4隻手指是指著自己。在家庭的關係中,如發現自己常會容易自動化地想,問題是出於他人身上,真的要份外加把勁覺察自己也要加上自己的一份呢。

謝謝你的提點:)

Like

ngyinhyung
Mar 23, 2022

早中早幸福,祝早日復康!

Like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