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避開夫妻常犯盲點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始〉




在面對婚姻困擾時,很多人都會問:我應該怎麼辦?


遇到太多癡男怨女,都在渴求琴瑟和鳴,卻往往愈找愈失望,最後宣布「性格不合」而放棄。其實,夫妻相處就像二重奏,重點是互相配合,切忌自彈自唱,否則就很難奏出和諧樂章。


因此在考慮「應該做什麼」之前,更重要的,是先看看我們有沒有做了什麼不應該做的東西?


我在這裡總結了幾個夫婦最常犯的「盲點」,都是一些小問題,但是久不察覺,就會成為大傷害。因為是盲點,自己不容易察覺。


不要「咬人」:那天我在醫院的大堂等電梯時見到一對男女,女的在閒聊時不知說錯了什麼話,男的就一輪轟炸,把她奚落得無地自容,女的十分尷尬,裝作若無其事的轉移視線。男的這種行為,就是用言語「咬人」,英文叫做「bite your head off」。記得有個詩人寫過一句「a sharp tongue blunts the brain」,一條尖銳的舌頭會令你的腦袋混沌!很多人不知道,言語是可以咬人的,而且常被咬到的都是最親密的眼前人。禍從口出,長期如此,不知不覺就讓兩人的關係變得緊張。


記得一位患了憂鬱症的男人,覺得人生缺乏情趣,不斷投訴缺乏妻子的支持。妻子起初也不肯直言,幾經周折,才告訴他說:「一直以來,我無論説什麼,或不說什麼,事無大小,無論是子女學業的安排、或只是到市場買菜,都被你數落得體無完膚,我又怎樣有心情去支持你?」


也有一對老夫妻,丈夫渴望趁着孫兒的來臨,與老伴享受執子之手一同步向黃昏的家庭樂事。他獨個兒上了很多夫妻溝通的課程,認為自己已經盡全力,沒想只惹來老伴恨癢癢的回應:「你花那麼多時間去上課,還不如來問問我,為什麼我那麼不願意與你溝通?」


她跟着一口氣數落了丈夫多年來在語言上的侵犯;那不自覺的貶低,那不經意的嗤之以鼻,讓妻子由敏感的小女人變成強悍的獨立性格,現在當然不肯去配合他的晩年美夢。男人一直以為自己是個體貼的男仕,完全無法理解自己在妻子心中是如此形象。


我們常以為只有「嘮叨」的女人,忽略了男人一樣可以絮絮不休。這些被老婆稱為「唐僧」的男人,一般都是外表溫文儒雅,對外人也不會過於無禮,只是不自覺的把攻擊性指向身邊人,得罪了對方也全無警覺。


當然,無論男女,都千萬別向自己的另一半口不擇言,如果你想家庭和睦,下例這些話千萬別說:

  1. 不説挖苦對方的話

  2. 不說貶低對方的話

  3. 不説:「我早就告訴過你!」

  4. 錯了就要服輸,不要怕説:「對不起!」

  5. 生氣時容易口出惡言,最好暫時不要説話

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是一種修養。在不該說話時説話,或者説不該說的話,都是培養夫妻矛盾的根源。


兩個人生活,畢竟很多地方會意見不同。孩子是家庭的展望,但是教育孩子,也是造成夫妻不和的一個大源頭,這裡也有幾個千萬「不要」陷入的盲點:


  1. 不要幫孩子而指責配偶:父母無法解決彼此對下一代管教的分歧,往往會不知不覺地把孩子當作戰場。最常見的就是一方在與孩子搏鬥時,另一方就支持孩子的立場,這不只造成孩子難教,也必然讓父母之間的瓜葛更是難分難解。

  2. 不要因為無法與對方達成共識,就採取無言以對:父母為了避免針鋒相對,有時其中一人會選擇旁觀者的角色,這樣不但沒有解決問題,長期如此,反而造成夫妻更加各自為政,彼此疏離。

  3. 不要把孩子代替配偶:當夫妻彼此失望,滿腔情懷很容易就會轉向子女,孩子漸漸取代了父親或母親的另一半,成為父母的伴。很多孩子的情緒或行為問題,就是因為無法在心理上擺脫這個長期扮演的角色。

除了孩子,處理上一代也是對夫妻關係的一個大挑戰,成家立室,大家都希望愛侶不要分心。但是不要忘記,我們都來自原生家庭,無論認為對方的家人有多糟糕,有些尊重是必須要遵守的,除非你想為自己的婚姻添煩惱。

  1. 不要批評對方的父母。

  2. 不要在自己父母面前故意奚落你的另一半。

  3. 不要説:「你想我怎樣辦? 我看不下去了!」

  4. 夾在配偶與上一代之間的瓜葛時,不要落荒而逃!

夫妻之道,不必四處找尋良策,只要堅守說話的禮貌和界缐,不要因為對方是自己的配偶就毫無保留,任性發揮。當代婚姻研究專家John Gottman認為有四種對婚姻帶來很大傷害的表情,包括鄙夷、批判、防禦及毫無反應。其實有些說話,尤其是日常互動中不自覺的尖鋭話,同樣會把夫妻關係蠶食到體無完膚。


一些傷人的話再加上一臉鄙夷或批判的表情,其發散出來的毒素是足夠侵食五臟六腑的,一旦成為習慣,無論多少補償,都可能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如果你發現自己有以上的壞習慣,就要洗心革面,盡快尋求老伴寛恕,禮儀環保。千萬不要說:「你對我說話也是同樣抓心撓肺!」除非你打算下半世孤獨終老!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