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一個男女間千古難題!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始〉



很多男人都說,最怕女人不可理喻,一旦發現女人失去「常理」,就立即落荒 而逃;很多女人卻說,我失控的時候,最希望的就是老公不要跑掉,只要抱抱 我,支持我的感受就成!

我起初也覺得女人的要求很簡單,只要抱抱我,支持我就成。這麼容易的事, 為何男人不做,寧願上天下地想盡辦法,就是不肯採取一個看來一點也不複雜 的解決方法?很多人以為這是男人面子問題,不肯接受女人指使,也有人認為 男人不善表達情緒。


接觸過一個家庭,表徵問題是母女糾纏不清。經過詳細探討,原來真正問題出 自父母之間的不協調,因為父母沒有經營夫妻關係,導致母親的焦慮都跑到女 兒身上。追究起來,很多前因後果,婆媳糾紛,夫妻疏離,連父親都承認當年 沒有妥善處理兩代之間的矛盾,以致婆婆去世多年,夫妻之間還是存有隔膜, 母親也同意一直沒有直接表達對丈夫的情緒,只是把滿腔情懷投射到孩子身 上。 既然一家人對問題的理解達成一致,理應圓滿收場。


但是再次見面時,就發覺他們即使立志改善夫妻關係,很快又會打回原形;夫 妻繼續各自為政,母女又繼續因為各種小事吵個不停。不同的是,母親不再否 認婚姻有問題,丈夫也不再逃避夫妻矛盾,於是就出現下面這段對話:


妻子:「我處理孩子時,你要照顧我的焦慮,不要即時批評我,也不要走開, 應該抱抱我的肩膀,把我帶離現場!」


丈夫:「你氣在當頭,我拉得動你嗎?」


女兒也加一口:「我媽生氣時,樣子是很恐怖的!」


丈夫如獲救兵:「對!是很恐怖的!」

這一段話,清楚地讓我們明白為什麼女人那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對男人來說, 是個無法實施的難題。因為這不是一個單向的問題,而是一種循環反應。當你 最需要留住對方的時候,偏偏就是你最嚇人的時候,對方又怎能耐得住腳?而 你愈想逃離,對方就愈會面目猙獰,因為一個人在傷心失意的時候,又怎可能 顯得惹人喜愛? 即使女人能夠突破,開始坦承地提出她內心的需要,男人卻只 能恢復常態,支吾以對。


這是男女關係一個難以排解的千古難題!


女性都渴望有個保護或拯救自己的伴侶,無法接受被另一半拋離;而男性卻希 望自己的另一半永遠保持溫柔冷靜,最怕面對一個情緒波動的女人。但是沒有 什麼比長期得不到伴侶的愛護更讓女性情緒糾結;也沒有什麼比情緒失控的女 人更讓男人避之則吉。所以說,人際關係的瓜葛,都是一種互為反應,一種源 源不絕的輪迴!


要解決這個難題,除非男人有超人的度量,按得住自己當時的反應,在最生氣 時仍然可以毫不介意地親近妻子;又或者女人在最無法自制的時候,仍然有餘 力發揮自己的吸引力。這麼違反人性的一個難關,恐怕一般人都難以通過。怪 不得很多婚姻即使沒有慘淡收場,也很難滿足彼此的需要。


要打破這個僵局,就不要老在死結上拉扯,換一個新角度去探索生機。夫妻是 陰陽配合,可以彼此卡住不能動彈,也可以一起創造新的共處空間。

不要說:男人屬於理性,女人屬於感性,這種論說並不準確。一般人以為理智 應該凌駕在情感之上,其實情感與理智並非對立的。

近代很多大腦神經的研究指出:我們日常生活大部分的訊息,都是潛意識在操 作,潛意識比意識的反應快上一倍,我們能意識到的,都是舊消息。大腦每分 每秒都要處理大量的資料,只能憑記憶積累的印象盡快決策,因此很多決定都 是主觀的。所以說人並不是理性的動物,相反的,情感重重地決定大腦的選 擇。

如果只有理智,我們遠不如人工智能製成的機器人。但是機器人永遠不能代替 人,主要是它們不會有情感。有學者認為,情感是理性演化的結果,沒有感情 的介入,理智很難做決定。所以感性是架在理性的上頭,沒了感情理性是不能 做判斷的。這裡指的當然並非只是一時間的鬧情緒,而是每個人心底各種人類 擁有的情感,listen to your heart!相信你的感覺!指的就是這一回事。


大腦研究推翻了很多老生常談,男女的腦結構雖然各有不同,但是我們的腦袋 是很有可塑性的,人的一生都是一輩子反覆行為的結果,再也沒有三歲定八十 這一回事,小時的經驗雖然重要,八十歲的人也可以因為新的習慣而影響大腦 神經的新陳代謝。我們的大腦原來這麼有彈性,那麼夫妻就沒有藉口抱着舊觀 念不能衝破死結。大腦在操縱我們,我們也一樣可以在任何年齡時段都以新的 行為形式去改變大腦。


關鍵在於,我們必須自動自發,不能借手他人。


有人說:男人沒有女人就沒有樂趣,有了女人就沒有生趣。


別忘了已婚男人比單身男人長壽,問題是,你想長期困擾在不幸的婚姻中生不 如死,還是享受每一個時刻的共處?


1 comentario


tat
18 may 2022

非常同意李博士「循環反應」和「互為影響」的觀點呢。而有長期矛盾的家庭成員,很多時也未必能意識到這些彼此的互動關係,因而繼續以往根據潛意識地互相反應,結果便惡性循環。

所以這些家庭成員要先make unconscious conscious,意識到彼此相處的pattern和對對方的慣常反應,然後再尋找新的可行互動模式,一起作出改變,共同尋找希望。

感謝李博士的分享:)

Me gusta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