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假如我是聰明的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始〉




這孩子我在六年前就見過,那時他六歲,很少說話,一雙眼睛特別清晰明亮,不停地凝視着身旁的每一個人。


那時他的父母剛剛離異,千愁萬恨仍然難以排解。孩子屏住氣息,小心翼翼,生怕自己會加添大人的情緒負擔。那一次見面,父母都清楚明瞭孩子的苦心,答應會合力解決彼此之間的矛盾,不讓孩子為難。


六年後再見面,孩子長大了很多,卻因為情緒失控,被送到精神病院關了一整個月。

這種情況讓人很心痛,無論對父母或治療機構,都是當頭棒喝!究竟這六年來發生了什麼問題,讓一個愛護父母的孩子,變成一個精神科病人?


我們知道孩子在面臨家庭破裂時,一時間的情緒及行為失控都是正常反應。如果父母處理得宜,他們會慢慢適應,甚至從這經歷中增加對人際關係的了解和接納。但是如果父母長期處於情緒激烈的分歧,孩子就會被大人的矛盾綑綁,無法動彈。


在我們的臨床案例中,不斷地看到這個孩子的影子,在不同的階段出現;幾歲大的孩子,對父母的離異,一般的反應都很直接,往往會為父母的感情狀態而擔憂。到青少年時段,反應就不是那麼直接,尤其發現父母的需求與自己的需求有出入時,內心就會產生很大的衝擊。到了成人階段,這些長期無法解決的衝擊,很容易就演化成精神病患。怪不得我們團隊裡的精神科專家,每次處理這些青少年的案例,都會心驚膽戰,因為如果孩子的心結沒有得到適當疏導,很容易就會變成將來的病人。


那麼,什麼是適當的疏導呢?為什麼那麼難做到?


讓我們嘗試分析下面一段母子的對話:


媽媽:「我們怎樣才可以溝通呢?每次與你交流,你都沒有回應,你要我怎樣說?」

孩子:「說了你也不會瞭解。」


媽媽:「你不說,我怎樣瞭解?」


孩子沉默。


媽媽:「是因為我對你爸的恨,影響了你嗎?」


孩子:「不是。」


媽媽:「我什麼事都跟你說,你有什麼不能跟我說的呢?」


孩子:「沒有!」


孩子不肯回話,我們往往就無計可施。上述孩子的媽媽是專業人士,並非不明白與孩子溝通的重要。只是作為一個長期與孩子相依為命的單親媽媽,自然會渴望孩子向自己盡吐心聲。但是別忘了這孩子比誰都瞭解母親的脆弱,怎麼忍心向母親表露自己內心對父親的渴望?


提起父親已搬離小區,孩子的大眼睛突然冒淚,忍不住說:「再也不能碰到他了!」 跟着就再也沒有任何表示。很多人以為孩子沒有說話,其實他已經說了很多,包括他自己在服務回饋表上都有留言:「原來我是會表達的。」究竟他還要說什麼?我們才聽得明白?


原來這六年來,父母之間的恨意並沒有淡化,反而在處理孩子的問題上變本加厲。理性上母親不想孩子因為父母分離而失去父親,情感上卻感到父親像一只蚊子揮之不去。在父母無法溝通的狀況下,父親四處找不同機構去投訴母親。他們的每一場仗,都是打在孩子身上。


六年來,專家們為孩子的行為作了一次又一次的診斷,而最最牽動孩子的,卻是父母之間的不和。


父母不知道,在無法消除雙方怨恨的情況下,傳遞出來的訊息都是苦澀的,無論說什麼,孩子都聽得出那言外之音。 因為孩子不是用耳朵聽父母的話,而是用心去聽,他們會聽得出你心底的不甘心、徬徨和焦慮。你的心意孩子完全明瞭,他們知道對你忠心,就要放棄自己的正常需要和渴望;滿足自己的需要和渴望,就覺得背叛了你,這種困擾,足以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


莊子在心齋的修練中提出:聲音有天籟,地籟及人籟三種。天地所發出的聲音是自然的,人的聲音卻總是帶有目的。多說不如少說,少說不如不說,唯有相對而笑,莫逆於心。也許孩子最理解莊子的哲學,所以決定不回應,才是最好的回應。


有鑑於此,離異的父母在共同撫養的大前提下,必須首先處理好自己的情懷,洗滌心靈,讓心無雜念和芥蒂。否則無論怎樣包裝,孩子都只會感受到你的悲傷、憤怒和互相指責。


母親問:「那我應該怎樣辦?」


治療師回應:「如果我是聰明的話,我會界缐分明。讓孩子知道,我對他父親的恨,不應該成為他的恨,他父親對我的恨,也不應該成為孩子對我的恨;孩子不必在我與父親之間作取捨,我不會讓我自己的情感需要,成為孩子的負擔!」


問題是,我們都不會是聰明的, 尤其當內心存着傷痛的時候!


因此千萬別低估家庭破裂所帶來的傷害,那種被拋棄和無助感所籠罩的悲憤,一不小心,就會成為難以療癒的內傷。很多父母離異多年,仍是與前度永無休止地繼續糾纏,要孩子心無掛慮,還得從父母開始。父母和治療師都需要有所突破,才能化解某些執着。


道理很簡單:父母喜悅之情,會讓孩子身心暢順,一生受用;父母恩怨不清,孩子就如坐針氈,如果不能抽身,一生受困。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