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換個全新的劇本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始〉



與這青年人談話很有趣,每句話都帶着一個隱喻,好像跟你捉迷藏。但是說隱也不是太隱,他還是加入一些提示,也許怕我太笨,跟不上。


例如我問:究竟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他父親很直接就回答:「要幫兒子盡快走出去!」


走去哪裡?兒子的解釋撲朔迷離:「這有兩方面,一方面是走出一個抽象的世界,一方面就是一些沒有價值的願望...... 具體要做什麼?是某種職業的追求?還是一些美好的情感?如果是在咖啡店內談這個問題,說法又不一樣......如果沒有記憶的話,說法也不一樣......」


他說話很少用代名詞,很難知道他說的是誰。母親在旁怕我聽得糊塗,不停為兒子補充。青年人快二十七歲,據說升中前就輟學,也曾在不同城市獨自浪遊,最後還是回到家中,足不出戶,卻很有自學能力,父母都說他天資聰穎。


這是一個遠在北方的家庭,這次會談是母親苦心安排的。她說找了我好久,如果不是疫情,還準備全家人到香港來見我。過去十多年來這一家三口接受過各式各樣的心理治療,母親寄來一份很很詳細的家庭背景,可是我愈看愈迷糊,完全看不到他們為什麼要尋求家庭治療,花了那麼多時間和金錢,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


我們在網絡空間會面:父親說要孩子走出去,青年人的回應卻像個哲學家,母親更是抽象,她透露了很多原生家庭的經歷,形容自己是個十分自卑的人!


我不解:「母親的自卑與兒子走不出去有什麼關連?」


青年人答:「我也看不出有什麼關連!」


母親說:「治療師認為孩子是用自己的努力來補償我的自卑。 」


如果是這樣,孩子就應該努力在外打拚呀,為什麼竟然走不出家門?我仍在努力思量他們提供的訊息。


母親說孩子很焦慮,看來她自己也很焦慮。一方面埋怨與孩子溝通困難,一方面卻小心翼翼,好像很怕刺激孩子。她的敘述帶着太多前因後果,不停的自我反省,很難分辨說的是孩子,還是她自己的故事。


好在這次青年人沒有再讓我猜謎,他解釋說:「我母親這種深情的台詞,已經念了很久,也念得很享受。在這個家庭的舞台,不停的有人在唱戲,唱著一個虛假的和諧關係!」


他繼續說:「母親總是叫我要發揮自己的情緒,要表達自己的傷心和憤怒;父親卻叫我壓制,他自己像個苦行僧,什麼都只能苦忍!」


那麼他自己扮演的是什麼角色? 他說:「我是被逼當觀眾!」


誰在逼你?他沒有直接回答:「給你舉一個例子,我念初三的時候,對母親說我不想上課,母親並沒有處理我不上課的問題,反而向我訴說很多她自己的煩惱......」我開始有點明白青年人的感受,這也是母親帶給我的疑惑,我常常弄不清楚她是在描述自己還是孩子的心態。因此在他們的戲劇裡,我也搞不清誰是主角,是這青年人?還是他的父母?


既然青年人堅持他是個不情願的觀眾,那麼他看到的是什麼樣的劇本?為什麼那麼不想看?


他說:「這個劇本的特質就是有太多的壓抑和牽扯,需要一點溫柔!」


缺乏一點溫柔?我正在想,溫柔的反面是什麼?


青年人就自動給我解答:「溫柔的反面,就是暴力!他們的關係就是那種互相掌控,壓抑不住就爆炸。暴君不成,就自我虐待!」


父母在觀察孩子,孩子同樣在觀察父母,這是一個千古不變的家庭定律。


但是,既然這戲不好看,怎麼不趕快跑掉?為什麼還要花那麼多心思去研究劇情?這不是正中了青年人所說的「消耗精力」嗎? 我認為這才是問題的關鍵,這才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青年人說:「我已經被訓練成十分冷血!」 那他又何必費勁把我一步步引入家庭的迷宮?


他仍堅持:「我是個個人主義者,他們的事情影響不到我!」 我可不認同,如果真的是個人主義,就沒有人可以逼他做觀眾。他說母親唱的戲並不動聽,卻真情流露,唱得很享受。他不知道,自己也是聽得很過癮,流連忘返,甚至難分彼此。其實父母唱的戲無論好不好聽,一般青年人都不會過於在意,因為他此時應該擁有自己的舞台,演自己的戲!


青年人以為這是父母兩人的劇本,我卻認為這是三個人的戲。沒有觀眾,這戲也演不下去。父母需要孩子做觀眾,孩子也忠心耿耿地做了二十多年的忠實粉絲。


青年人也許不同意我的論調,他以為自己完全是因為經濟上不能獨立,才被迫困在家中。我卻說是因為父母這戲不好看,才花錢「收買」這唯一的觀眾,這不是經濟問題,而是一種長期互相心理倚靠的需求。當然我也只是學青年人作隱喻,說穿了就是父母和孩子都離不開彼此。


家庭的最大悲劇,就是每個人的角色都定了型,台詞不斷重複,愈演愈乏味。如果想突破,就必須換個全新的劇本。尤其這青年人,觀察和表達能力都超強,我也是跟着他的指引才作出這個評估,我衷心希望他成功改寫自己的角色,成為主角!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