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尖叫的孩子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始〉








這個九歲的小女孩,每次父親接近她,都會尖叫。


父母在孩子仍未出生前,已經離異。父親不想放棄孩子,一直爭取與母親共同 撫養,一爭就是九年。像很多不能自行達到協議的父母,他們都會訴諸法庭, 由法官判決。


婚姻失敗,並不等於不能繼續做父母,共同撫養本來是天經地義的考慮。但是 如此正常的一回事,怎麼會變成最難處理的問題?

父親一直在爭取更多時間與孩子接近,他說:「孩子不能沒有父親,我不想在 她成長期間,沒有擔當父親的角色!」


父親說得很有道理,問題是,孩子一見到他就尖叫不停,別說要爭取更多見面 時間,連每週一次的見面安排,都弄到十分狼狽,不歡而散。


我們被邀為這情況作一次家庭評估。正如負責安排父女見面的中心員工所言, 孩子一見到父親就高聲大叫,整個人爬在母親身上,像一隻樹熊,雙手雙腳都 緊抱着母親不放。每次父親稍有行動,她就不停地叫駡,抽出一隻腳來狠狠地 踢他。


面對孩子的強烈拒絕,父親又生氣又無奈。他不停地向我們解釋自己的觀點與 立場,他每解釋一句,孩子就發作一次。即使他不是說孩子的事,孩子也不讓 他說話。


母親告訴我們,自出生以來,孩子一步也離不開她,一起睡覺,一起沐浴,也 不讓她接近旁人,母女一直像連體嬰一般生活。孩子現在九歲,能夠成功上 學,已經是奇蹟。母親說她必須陪出陪入,孩子才肯走入課堂。


我們看過很多孩子在父親探視期間,都會產生各式各樣的反抗行為,包括鬧肚 子、嘔吐等,原以為這只是孩子對父親的一種抗議。父親的滿腔熱情老是碰到 一鼻子灰,卻一直不肯放棄,像很多類似的案例,父親認為這是母親的管教問 題,不停上法庭投訴。但是無論法官如何判决,孩子對父親的反應只有變本加 厲,總不能把一個不停尖叫的大孩子強行搶走。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覺這孩子不單止對父親抗拒,任何人想把她從母親 身上帶走,或帶來威脅,都會被她仇視。她的眼睛十分敏銳,敵友分明,很快 就認定了我的角色對她的位置不利。在第二次見到我時,立刻就大聲尖叫,嚇 得我也措手不及。連我跟母親說話,她都不停打擾,不讓母親回應。


母親很苦惱:「孩子說不要長大,永遠做個小嬰兒! 我什麼事也幹不了。一步 都不能離開她,連我跟別的小朋友說話也不成!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這的確是個嚴重的問題!大人們一直在共同撫養的大前提糾纏,卻沒有留意這 個尖叫的女孩, 在尖叫中一年一年長大,她究竟在告訴我們一個什麼訊息?


撇開大人的爭議,我和團隊的兒童精神科醫生,決定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我 們一唱一和地與孩子對話,嘗試在不知不覺中促使母親把她從懷抱中放下。但 是孩子十分機警,牢牢地攬着母親不放,耳朵卻清楚地聽著我們的談話,每聽 到不合意的時候,立刻就用尖叫回應。母親在孩子面前,全無招架之力。


我們設法在孩子的尖叫聲中,與母親保持冷靜談話。與其說是與母親談話,不 如說是與孩子「對話」,因為她的每一句尖叫,都是衝着我們而來。每一聲都 在告訴我們:千萬別想把我從母親身上拉走!想都別想!


大戰三百回合,我方仍然慘敗,但是孩子已經騰出手來,跟隨兒童精神科醫生 畫圖,一邊畫一邊尖叫。


驟眼看去,這孩子是處於一種嚴重的「倒退狀態」(Regression)。心理學解釋 為一種「防禦機制」,當人在處於極端不安全和焦慮的狀況下,往往會非自願 地在行為上倒退到一個孩童時段,甚至嬰兒期。在經歷嚴重事故所產生的心靈 創傷,所謂創傷後遺症,往往都會出現倒退現象。


有趣的是,這孩子一出生就是如此,從來都不想長大,只是不知不覺間就長了 九年,並非現在才年齡倒退。


那麼,她的創傷究竟出現在哪裡?


母親說,她是在懷孕時離婚的,可以想像她當時正在經歷着多大的傷痛。跟着 就是在孩子的撫養權上不斷上法庭,這過程中所帶來的壓力,一般人都難以想 像。孩子在父母重重矛盾中誕生,甚至在還沒有誕生前,就背負着上一代的創 傷,怪不得她只有一個願望,就是鑽回母親的肚子𥚃去!


這九年來,父母忙着打官司,無論在情緒上或人際關係上,都好像停頓下來, 倒退的不單是孩子,父母同樣是裹步不前。孩子的問題與父母的問題往往都是 綑綁式的,但是發展到現在這個地步,孩子的行為已經失控。她的尖叫聲,佔 領了全部空間,也控制了身邊的人。

要分析問題不難,如何讓孩子找到放下母親的動力,才是對專家的最大挑戰。 母親的懷抱本來就是世上最舒服的地方,人人都有一千個不願離開的理由。畢 竟世上没有標準答案,人的存在價值是滿足社會規劃的功能?還是可以隨心所 欲?這是一個一百萬元的問題!

2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