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尖叫的孩子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始〉








這個九歲的小女孩,每次父親接近她,都會尖叫。


父母在孩子仍未出生前,已經離異。父親不想放棄孩子,一直爭取與母親共同 撫養,一爭就是九年。像很多不能自行達到協議的父母,他們都會訴諸法庭, 由法官判決。


婚姻失敗,並不等於不能繼續做父母,共同撫養本來是天經地義的考慮。但是 如此正常的一回事,怎麼會變成最難處理的問題?

父親一直在爭取更多時間與孩子接近,他說:「孩子不能沒有父親,我不想在 她成長期間,沒有擔當父親的角色!」


父親說得很有道理,問題是,孩子一見到他就尖叫不停,別說要爭取更多見面 時間,連每週一次的見面安排,都弄到十分狼狽,不歡而散。


我們被邀為這情況作一次家庭評估。正如負責安排父女見面的中心員工所言, 孩子一見到父親就高聲大叫,整個人爬在母親身上,像一隻樹熊,雙手雙腳都 緊抱着母親不放。每次父親稍有行動,她就不停地叫駡,抽出一隻腳來狠狠地 踢他。


面對孩子的強烈拒絕,父親又生氣又無奈。他不停地向我們解釋自己的觀點與 立場,他每解釋一句,孩子就發作一次。即使他不是說孩子的事,孩子也不讓 他說話。


母親告訴我們,自出生以來,孩子一步也離不開她,一起睡覺,一起沐浴,也 不讓她接近旁人,母女一直像連體嬰一般生活。孩子現在九歲,能夠成功上 學,已經是奇蹟。母親說她必須陪出陪入,孩子才肯走入課堂。


我們看過很多孩子在父親探視期間,都會產生各式各樣的反抗行為,包括鬧肚 子、嘔吐等,原以為這只是孩子對父親的一種抗議。父親的滿腔熱情老是碰到 一鼻子灰,卻一直不肯放棄,像很多類似的案例,父親認為這是母親的管教問 題,不停上法庭投訴。但是無論法官如何判决,孩子對父親的反應只有變本加 厲,總不能把一個不停尖叫的大孩子強行搶走。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覺這孩子不單止對父親抗拒,任何人想把她從母親 身上帶走,或帶來威脅,都會被她仇視。她的眼睛十分敏銳,敵友分明,很快 就認定了我的角色對她的位置不利。在第二次見到我時,立刻就大聲尖叫,嚇 得我也措手不及。連我跟母親說話,她都不停打擾,不讓母親回應。


母親很苦惱:「孩子說不要長大,永遠做個小嬰兒! 我什麼事也幹不了。一步 都不能離開她,連我跟別的小朋友說話也不成!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這的確是個嚴重的問題!大人們一直在共同撫養的大前提糾纏,卻沒有留意這 個尖叫的女孩, 在尖叫中一年一年長大,她究竟在告訴我們一個什麼訊息?


撇開大人的爭議,我和團隊的兒童精神科醫生,決定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我 們一唱一和地與孩子對話,嘗試在不知不覺中促使母親把她從懷抱中放下。但 是孩子十分機警,牢牢地攬着母親不放,耳朵卻清楚地聽著我們的談話,每聽 到不合意的時候,立刻就用尖叫回應。母親在孩子面前,全無招架之力。


我們設法在孩子的尖叫聲中,與母親保持冷靜談話。與其說是與母親談話,不 如說是與孩子「對話」,因為她的每一句尖叫,都是衝着我們而來。每一聲都 在告訴我們:千萬別想把我從母親身上拉走!想都別想!


大戰三百回合,我方仍然慘敗,但是孩子已經騰出手來,跟隨兒童精神科醫生 畫圖,一邊畫一邊尖叫。


驟眼看去,這孩子是處於一種嚴重的「倒退狀態」(Regression)。心理學解釋 為一種「防禦機制」,當人在處於極端不安全和焦慮的狀況下,往往會非自願 地在行為上倒退到一個孩童時段,甚至嬰兒期。在經歷嚴重事故所產生的心靈 創傷,所謂創傷後遺症,往往都會出現倒退現象。


有趣的是,這孩子一出生就是如此,從來都不想長大,只是不知不覺間就長了 九年,並非現在才年齡倒退。


那麼,她的創傷究竟出現在哪裡?


母親說,她是在懷孕時離婚的,可以想像她當時正在經歷着多大的傷痛。跟着 就是在孩子的撫養權上不斷上法庭,這過程中所帶來的壓力,一般人都難以想 像。孩子在父母重重矛盾中誕生,甚至在還沒有誕生前,就背負着上一代的創 傷,怪不得她只有一個願望,就是鑽回母親的肚子𥚃去!


這九年來,父母忙着打官司,無論在情緒上或人際關係上,都好像停頓下來, 倒退的不單是孩子,父母同樣是裹步不前。孩子的問題與父母的問題往往都是 綑綁式的,但是發展到現在這個地步,孩子的行為已經失控。她的尖叫聲,佔 領了全部空間,也控制了身邊的人。

要分析問題不難,如何讓孩子找到放下母親的動力,才是對專家的最大挑戰。 母親的懷抱本來就是世上最舒服的地方,人人都有一千個不願離開的理由。畢 竟世上没有標準答案,人的存在價值是滿足社會規劃的功能?還是可以隨心所 欲?這是一個一百萬元的問題!

2



240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