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以不動之身對不能停止的威力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始





插畫: 社欣@4砵典乍街


有一對一碰面就爭吵的夫婦,我們問他們正在成年的孩子:「目睹父母這種共處模式 ,對你有影響嗎?」


孩子說:「最大的影響是在我的個性發展!讓我的個性變得暴躁,對人的防衛性很強。」


孩子說得很有道理,很多研究也指出,父母處理矛盾的方式,的確會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父母的矛盾外化,孩子也會行為外化;父母的矛盾內化,孩子也多內在的心理問題。


畢竟孩子是家庭的產品,意識形態也留傳着家庭的影子。很多無法理解的孩子問題,往往可以在家人的互動模式中找到答案。


下面就是一個好例子:這家庭有兩個孩子,男孩十四歲,女孩十歲。問題是男孩缺乏動力,什麼也提不起勁,甚至弄到要留級,母親尤其着急。


根據父母的描述,男孩完全無法理喻,說他一句反駁十句,他們什麼辦法都嘗試過,就是全無效用。


我們聽了也覺得毫無頭緒,父母都說無計可施,我們還可以說什麼?但是見到這一家四口時,發覺這男孩口才出眾,每句話都引經據典,尤其善於反駁母親。


母親說他沒有責任感,他就回應責任感是個人的選擇,只為了達到某種目標;母親說他目標高、能力低,他就說能力只是達到目標的途徑之一,沒有什麼大不了。據說男孩的智商超過一百三十,怪不得說起話來振振有詞。母親威風凜凜,咄咄逼人;兒子針鋒相對,對答如流。母親認為兒子滿口歪理,兒子同樣覺得大人的言談漏洞百出。男孩還很得意地告訴我們說:「這是以不動之身對無可制止的威力!unstoppable force versus immovable object !」


如果男孩的結論是正確的,那麼男孩的行為就是一種應付母親的反應,絕對是母親訓練出來的。


但是一家四口,為什麼只有男孩與母親「對着幹」? 父親究竟扮演着一個什樣的角色?整個會談中,父親都是站在母親的一方,處處附和。但是問起他在妻子與兒子的對峙當中,誰是最難處理的?他卻指向「妻子」。那麼為什麼他對妻子是那般唯命是從?他坦言道:自己也覺得妻子對兒子過於苛求,才導致兒子缺乏動力,但是礙於害怕妻子生氣,才不敢與她唱反調。


妻子對丈夫的千依百順感到滿意嗎?妻子卻揺頭。正正是男人採取了在家中這個毫不顯眼的位置,才讓母子更是旁若無人地不斷互相挑釁。


其實十歲的小女兒也絕不落後,她坐在一旁靜靜地不斷寫字,原來她正在用文字回應我們的談話。她很樂意地一句句地念給我們聽:「祖母也說過,我們家每個人很要強,其實每個人都要退讓,包括爸爸媽媽在內!」


她說:「爸媽說什麼辦法都試過,其實還有很多辦法沒有試,他們沒有試過從哥哥的角度去想!當然哥哥也要明白别人!」


女兒繼續㑆㑆而談:「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你們要明白青年人的心態,哥哥並不是你們以為的那樣不濟事,只是你們不清楚吧了!」哥哥立即給妹妹一個讚:「你指的是人權的自由嗎?」


小兄妹一唱一和,都說母親過於專橫,表面看來母親真的是不停發施號令,但是兩兄妹也絕不示弱。哥哥不是舌劍唇槍,就是乾脆充耳不聞,自己低頭看書;妹妹則是明察秋毫,把所有人的衝擊都紀錄下來,然後擔任旁白。


我問小妺:「那麼,你覺得媽媽這種不停向哥哥提示的方法有效嗎?」


她答:「我覺得沒有效,因為她說來說去都是同樣的話,我們都聽到習以為常了!」說得興起,她還透露母親的一意孤行,認為兒子不應該被留級,一味投訴學校處理不當。


這其實是一個十分緊密的家庭,母親聚精會神管教兒子,眼睛離不開兒子的一舉一動,口中說出來的句句都是教訓之詞,兒子自以為以不變應萬變,其實也不自覺地圍着母親轉。母親愈積極,他愈消沉,除了忙着與母親周轉,對外面的人與物毫無興趣。父親心中並不認同母親處理孩子的方法,但是自知無法說得服妻子,只有全部服從,結果弄到自己也患上憂鬱症。妹妹冷眼旁觀,小小年紀便練成甚麼都逃不過她的法眼。奇怪的是,父親、男孩、女孩都各自患上精神困擾,分別要見精神科醫生。其實母親才是這個家庭的重心,每個人都圍着她轉,好像衆星伴月,妹妹說:連家中的幾隻貓也不例外!


緊密的家庭往往都有一個天衣無縫的配搭,好像一個 cubic box (魔術方塊),每一小塊都緊貼在一起。這本來並沒有什麼不妥,只是太過緊密,沒有伸展的空間,就很難動彈。


妹妹聽了立刻又有主意:「那麼我們脫離關係吧!」


不必如此誇張!只是如果我們明白人際關係都是從家庭開始,那麼只要每人重新定位,拉近父母的關係、增加母子的距離,讓父母作父母的事,孩子才有空間自我發展,而不是老圍着大人轉。


其實母親也不必如此苦惱,她已經很成功地把男孩訓練成辯護律師,女孩將來不是名作家,也一定是心理治療師!

Bình luận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