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我需要愛情!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始>


插畫: 社欣@4砵甸乍街



這個七歲大的小女孩,一步都不肯離開媽媽,見到我們的團隊就像如臨大敵, 簡直生人勿近。而這年輕的母親,是精神科醫生轉介來見我們的,據說她有憂 鬱症,並且患有慢性疼痛。母女二人一方面是難分難解,一方面又會爭吵得互 相動武,父親在旁完全幫不上忙。

這種三人組合十分普遍,往往都有一個超能幹的母親,威風凜凜,孩子只聽她 的,相比之下,父親就顯得格格不入。


加上母親生病以來,需要長時間入院治療,女兒被逼與她分隔,母親出院後更 是寸步不離。後來全家人又染上冠狀病毒,孩子更是缺乏安全感,自始就像樹 熊一樣拚命抱着母親不放手。


母親說:「我是個急性子,有時受不了孩子的糾纏,就會與孩子一起失控,大 聲么喝!」找丈夫來幫手,又怪他用力過猛,弄傷女兒。就是這樣孩子追着母 親,母親追着父親,父親追着孩子,三人追得團團轉。


很多父母都說,有了孩子後才產生問題,其實孩子在夫妻關係當中扮演着一個 重要的平衡角色,如果夫妻之間達不到適當的支持和滿足感,孩子就會不知不 覺地去填補和滿足這個需要。但是這樣容易造成母親與孩子結盟,而父親就成 為弱勢,如果孩子出現問題,父母就無法有效地處理。遇到這種情況,就不是 親子技巧那麼簡單,而是一種家庭倫理問題。

每個家庭都有一套成員之間的行為規範或準則,所謂家庭倫理。這個準則會因 時因地而有改變,但是一般而言,在人際關係的網絡中,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角 色和位置;例如父母的角色是主持大局,如果他們不能互相支持和尊重彼此的 分歧,其他家庭成員就會失控。

這種現象,在父母管教孩子的互動中,就會一覧無遺。像上述這個女孩,不肯 上學,只想纏着媽媽,但是每次父親來幫助,又會惹得妻子對他生氣。母親是 個喜怒形於色的女仕,說話爽脆,父親卻是不善言詞,很難才引得他肯發言。 一個是急先鋒,一個是慢郎中,結果是母親獨自與女兒周旋得不勝其煩,父親 坐在一旁毫無作為。

母親說:「沒有辦法,唯一可做的就是把人抱着!」


我們故意問:「是抱着爸爸嗎?」

母親當然抱的是女兒,她向丈夫打個手勢,表示「抱他才怪!」

「親子而不親丈夫」的家庭關係,往往鎖死了每個家庭成員的角色,讓每個人 都沒法有效地發揮自己的能量,也是造成很多孩子無法離家的根源。這個孩子 只有七歲,除了母親,對誰都沒有興趣。不幸的是,有很多十幾二十歲的青年 人,同樣是十分誇張地綑綁在同一模式的家庭關係。有的青年人甚至把母親變 成自己的強迫症,亦步亦趨,重覆提問,連母親都承認被逼得抓狂。而且孩子 年齡愈大,就愈需要各種病症來「合理化」這種對母親的依附,很多精神病態 就是這樣形成的。這種依附對象大多數是母親,但是也有不少父親的例子。

因此,我們的家庭治療過程,往往都會從探索這種家庭結構開始,首先了解它 的來龍去脈。

母親告訴我們,她與丈夫結識多年,兩人本來十分親密。有了孩子後,他們那 一急一慢的步伐就備受考驗。妻子能幹,丈夫就顯得特別遲純,而且雙方袓母 健在,不時會過來幫忙,男人笨手笨腳,只是多餘的擺設。孩子自出生開始就 睡在父母中間,從來沒有離開過,夫妻說可以維持房事,我們已經認為是奇 蹟。

好在這是一對年輕夫婦,對愛情仍存着嚮往。妻子說:「我不想過着只有孩子 的生活,我需要愛情!」但是丈夫萬分苦惱:「每次我想幫忙,都被駡個狗血 淋頭,我實在不知道應該怎樣做才對!」


這才發現,丈夫的幫忙,就是用力把女兒從妻子身上拖走,他不知道當一個七 歲的孩子發起勁來,不是用蠻力就能抵擋的,只會一發不可收拾。幾經周折, 妻子終於告訴他說:「其實,你只要支持我,親近我,我就有辦法安頓孩 子!」


說得有理,但是怎樣親近妻子?丈夫戰戰兢兢,眼睛只盯着孩子看,不知道多 久沒有看過妻子。妻子說:「不要抱孩子,抱我就成!」


我們索性請他們站起來,二話不說,讓夫妻二人靜靜地互相擁抱五分鐘。原以 為孩子一定不肯退讓,出乎預料地,她不但沒有企圖霸佔母親,還在旁為他們 打氣,叫他們要「親親」。我們團隊的精神科醫生把手錶借給她,她專心一意 為父母計算擁抱時間。

還以為孩子的過於依附是因為害怕失去母親,現在看來,更像是為了父母關係 的不協調而焦慮。原來還是孩子最了解母親的心事,因為不管年齡大小,女性 的最大心願仍是在於兩情相悅!有哪個母親會真的那麼毫無憧憬,只想與孩子 為伴?缺乏愛情的滋潤,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源,才讓我們無法身心舒暢。

母親的一句「我需要愛情!」就為這個家庭找到新出路。而我們的團隊也在目 睹他們的擁抱中,再次深深地感受到追求愛情的重要!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