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被忽略的聲音

作者:李維榕博⼠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插畫: 社欣@4砵典乍街


那個因為過份焦慮而停學的青年人對父母說:「你們好好處理自己的婚姻關 係,我就會放心處理自己的問題!」


這是我在臨床工作中最常聽到孩子所說的一句話,這些孩子年齡不等,大的大 到上大學,小的小到小學生,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深深地為父母的 關係而費心,父母活得不好,孩子也很難活得好!


心理分析大師榮格(Carl Jung)說:「孩子必須負起的最大重擔,就是父母沒 有真正活過。」(The greatest burden a child must bear is the unlived life of its parents.)

這是什麼意思?父母分明活着,何謂沒有真正活過?又怎會成為孩子避免不了 的重擔?這句話可以 有很多不同詮釋。從父母的角色去看,婚姻關係是人生的 一個重要里程,良好的關係會為雙方帶來滋潤,心安理得,有能力面對家庭所 經歷的各種問題,活得舒暢。反之,就各懷心事,心情枯萎,長期處於情緒無 法舒解的狀態,即使強作無事,身體的語言也會透露內心的傷痕。所謂沒有真 正活着,這就是其中一個常見的例子。


如果父母終日處於不和狀況,孩子就會感到超級不安,這種缺乏安全感一旦成 為常態,就會帶來很大焦慮,甚至產生各種心理毛病。因此我們在亞洲家庭治 療學院所發展的一項家庭評估程式,就包括量度孩子在面對父母交流時所出現 的生理反應。從孩子心率高低及汗缐分泌的變化,不但可以探索出孩子所展示 的問題與父母相處模式的互為關係,還可以鼓勵父母從而解決長久以來沒有面 對的瓜葛。


這並不是把問題怪罪於父母,而是讓家人知道,家庭是一個整體,某一方面出 現問題,都會影響到另一方面。父母只知道關注子女,卻不一定知道,子女同 樣關注父母,即使很多表面看來頑固不可管教的孩子,骨子裡都是基於對家庭 的一種關注。因為孩子天生就是家庭的治療師,比誰都知道家人的真正渴求和 失落。如果孩子能夠把這心底的需求坦率地與家人表達,父母也因而對孩子的 行為或情緒困擾改觀,甚至從而找到改變夫妻問題的動力。


例如,當那個失眠的八歲男孩說:「我的父母說活在一起不能快樂,所以要離 婚,但是他們分開了,也沒有快樂起來,那為什麼要分開?我每天晚上都在想着這個無法解答的問題!」只有聽到孩子這段表達,父母才清楚明白孩子是為 了他們而失眠。

又當那個不肯上學的青年人說:「母親無法讓父親停止酗酒,只有我在家,才 可以讓他停止。」如果沒有適當的支持,孩子也不會告訴我們他是為了保護父 親而拒學。


當那個憂鬱的女生說:「我是父母的油潤劑,盡力潤滑他們的格格不合。但總 是於事無補!」才知道她是為了父母的不能磨合而發愁。


那個不停尖叫的小女孩,父親愈走近她,就愈尖叫,直到看見父母好好地商議 如何鳴鼓收兵,才開始安頓下來。她也是為了父母的敵對而喊吶。

這些為父母關係不和而發病的孩子,彼彼皆是,往往要看到父母平心靜氣處理 彼此之間的分歧時,才能安頓下來。很多孩子都會向父母宣稱:你們處理好自 己的問題,我才可以處理自己的問題!


孩子可以這樣說,已經是一種突破,我一般都會乘機說:「好呀,那麼就讓大 家都承諾一起改變!」問題是,很多時候父母都會對孩子說:「你變好,我們 才會好!」又或者說:「大人的事,不用你來操心!」這種回應,不但無濟於 事,而且分明是否定了孩子的聲音,孩子也往往會因而氣餒,更加把自己的問 題升級。 更糟的是演變成孩子與任何一方結盟,就更加難以抽身。例如那個搭 棚工人的兒子,不停闖禍,父親四處為他收拾殘局,苦惱不已。孩子卻說: 「爸爸完全不能明白我,只有媽媽才懂!」這種母子同心,而父親完全處於局 外的「鐵三角關係」,也正是反映父母自己沒有活得好的例子。


因此我們不但要聽到孩子的心聲,還要把它擴大,因為孩子最大心願就看到父 母成功解決矛盾,家庭真正和諧。而且這只是一個開始,如何實現這個孩子的 基本心願,是孩子家庭工作的重點。

剛剛接到一個來自意大利家庭治療學院及心理學會主辦的邀請,為他們今年九 月主辦的一個大會作講座,主題就是「探索孩子創傷的真正療癒」。


他們也是這樣介紹這個主題的:孩子的聲音,被全世界的心理治療界都忽略 了,這個大會的目的,就是給孩子一個中心角色,不只是針對他們的問題或病 徵來作診斷,而是視孩子為一個治療資源,從而探討家庭,以至跨代家庭久未 療癒的創傷。在這快餐式處理問題的毒性社會,除了用藥,並沒有太多可以尋 找徹底療癒的空間,因此這個國際會議的意義尤其重大。

可見天下孩子心,原來都是一樣的:父母活得好,他們就好,父母活得不好, 他們也好不了!活得好,才是父母給孩子的最佳祝福!




 
 
 

コメント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