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以痛治痛

作者:李維榕博⼠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插畫: 社欣@4砵典乍街


這個女孩子才十一歲,她說自己十分不快樂,用頭撞牆,她說:「因為心裡很痛,太痛了,必須製造別的痛楚來抵擋這種痛!」


以痛治痛,是很多青年人對自殘行為的一種解釋。也是業界對自殘行為的一種了解。


但是孩子為什麼而痛?痛得那麽入心?卻好像沒有人問她。只知道她被診斷為憂鬱症、自殘、並且不斷與母親作對,脾氣一發就不可收拾。每個人都說她生病了。連她自己都說「我患了這個病」,父母也說:「她這個病!」


只有她那比她大九歲的姐姐,對我們說:「我在十一歲的時候,也患了憂鬱症,那時候,曾經想過自殺…」


那麼,姐姐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怎麼兩姐妹都患有憂鬱症?很多人也許立即就會想:是不是受了遺傳基因的影響?


姐姐說:「我也記不起是為了什麼,只感到妺妹出生了,我生存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可以走了,就準備去死。」 原來那天她決定去跳樓,還一早拍了一張從窗口向下看的照片,放到網頁上。幸好被學校社工看到了,立即通知她的母親,然後一起把她哄入醫院,才避免了一場悲劇的發生。


我們問她的父母,當時是否被嚇壞了?母親說:「當時我正在工作,立刻找爸爸,卻又找不到。」父親卻是一面茫然,不知如何回應。


問起姐姐這事件對她有什麼影響,她反問:「你是想知道當時的感覺,還是日後的感覺?」


然後她解釋:「當時是有點後悔,如果沒有把照片發到網站,就不會活到現在。但是又很慶幸活到現在,因為看到妺妹現在所受到的傷害,原來並不會因為我的離開就可以倖免!」


如此說來,她好像是打算為妹妹作見證而來的。


那麼,究竟是什麼事情讓姐姐覺得生無可戀,又有什麼事情讓她至今仍是耿耿於懷?


她慢慢地一宗宗說起:「在我的記憶中,父母坐在一起交談的時候極少。永遠都是媽媽一個人說個不停,而爸爸就一聲不響,直到忍不住時,就大聲吵起來。他們以為在房間裡吵我就聽不到,其實我就是在這種氣氛下成長,只感到家中很冷漠。」


「媽媽得不到爸爸的回應,就一天到晚向我們投訴。老是叫我們打掃房間、抹地,她自己有潔癖,雙手患了關節炎,仍然不停清潔,我們都不勝其煩,但是又擔心她的情緒無法排解…她曾經要跳樓,都是被我抱住阻攔下來的…」


妹妹說:「我也是受不了媽媽老是什麼都管住,忍不住就與她吵起來。自從得了病,媽媽對我好多了,不再叫我做這做那,我知道她還是愛我的。但是看到他們老是吵㗎,我實在十分心痛,我多麽渴望一個幸福家庭!」


我們說:「如果是這樣,你是為了他們而心痛,他們才是你的病呀!」


她哭着說:「是的,但是我不想讓同學知道!」


父母為了孩子的問題而找我們,孩子卻為了父母的問題而焦慮。這情況真的有點弔詭。


但是孩子為了父母而發病,我們真是屢見不鮮。並不是這些父母對孩子不夠好,相反地,他們為了下一代過得好,任勞任怨,全部心機都放在孩子身上。這一對父母都是工人階層,節衣縮食,一心一意培養孩子成材,姐姐彈鋼琴,妹妹吹長笛。但是無論你對孩子多好,如果你對彼此不好,孩子就會牽腸掛肚,甚至扒出一身毛病。


孩子的母親看似十分爽快,有話直說,孩子的父親卻沉默寡言。他們的對話真的讓人聽得別扭;女的要求男的作回應,不停訴說生活上的缺乏支持,男的卻全不答話,直到女的提出如果這樣相處就不如離婚吧,男的才晦氣說:你想怎樣就怎樣,我全聽你的!彼此沉默一會,女的又再重複前面的話,男的又再不言。


這種對話模式,誰都受不了。試想孩子長年活在這種氛圍中,又怎能不是戰戰兢兢毛病百出?

其實母親的要求並不過份,每個妻子都渴望得到丈夫的體貼與關懷,問題是她的表達方式,那種無休無止的苦澀,真的會讓身邊人抓狂。但是男人的沉默同樣是對女人的最大拒絕,比咄咄不休更能傷人。


男人對我們的探討完全提不起勁,只推說自己不善詞令,但是聽到女兒訴說為了父母的矛盾而發病時,他表示十分驚訝,說:「我原本以為女兒是在學校產生問題,沒想到她是因為我們!」


說到小女兒,他感到無限委屈:「最讓我生氣的,是太太不停駡我寵壞她,我帶女兒上山,只為了替她減壓!」


妻子對我們說:「你沒有聽到他與女兒講電話時,聲音有多溫柔!」


對一個長期被丈夫冷落的妻子來說,這當然是難以接受。看來女兒也是替那總被指責的老爸打不平,才不斷與母親產生衝突。可喜的是這證明父親並非真的不懂表達,只是對妻子沉黙抗議而己。細看這一家四口的關係脈絡,就會發現有很多不同層次的衝擊,矛盾中存有一分溫柔,溫柔中又隱藏着危機。


歸根究底,經營家庭,必須由父母開始。否則無論如何親子,孩子都只會為你痛心,痛到不能承受時,甚至自我傷殘,以痛醫痛,痛上加痛。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