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生活在父母婚姻中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始




都說孩子很受父母親矛盾的影響,究竟影響在哪裡?


我們的團隊一直在量度孩子面對父母矛盾時的生理反應,知道孩子的心率會加速或減低,汗腺分泌也是如此。這是體內自主神經在遇到危機時的一種正常運作,並非人力所能控制。


這些測量數據,讓我們對孩子的內在心態增加了不少認識。但是這種身體狀態與父母關係的互動過程怎樣連接起來?我們只有一個概念。直到過去一年,基於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贊助,我們開始有更深入的探討。


在進行家庭治療時,我們團隊的一位兒童精神科醫生,會特別去陪伴着在場的孩子。


這個安排十分重要,一來是讓團隊的治療師可以自由地與父母探討矛盾所在,而不必分心去關注孩子。二來是有人同時在旁處理孩子的反應,讓我們更有機會深切地投入孩子面對父母瓜葛不清時的過程。


下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這父母有一子一女,兒子八歲,女兒六歲。他們要解決的是婆媳問題。家中暗藏了錄影機,本來為了監督傭人的行動,結果卻把老媽子向親屬埋怨媳婦的壞話都紀錄下來,讓媳婦氣得無法平息。加上她從小就缺乏母愛,一直為了討好丈夫的母親而努力。


她說:「我原本以為與她關係不錯,誰知道她在背後是這樣說我的!」


丈夫的回應卻是:「她年紀大了,你不用理她就成!」


但是丈夫愈這樣回應,妻子的怨氣愈強,婆媳糾紛,很快成為夫妻矛盾。丈夫投訴妻子對自己缺乏熱情,妻子推説忙於處理孩子,沒有餘力滿足男人的需求。


驟眼看去,兩個孩子真的纏着母親不放手。尤其是大兒子,寸步不離,連他自己都說,是父母親的「電燈泡」。


經過一番抽絲剝繭,母親終於承認兒子比丈夫「暖心」,更能體會自己內心的感受。不像丈夫,說來說去都叫她不要「想得太多」。 妻子的表白,本來是一個好開始,這是她第一次向丈夫坦承。可是男人不懂回應,他還是百思不得其解,繼續向她長篇大論。


不知何故,很多男士都以為應付妻子的情緒要求,就是向她說道理。明知道每次都會碰釘,還是堅持獨沽一味。妻子愈聽愈不是味道,愈聽愈失控。兒子看在眼裡,自動上前為父親示範,用手擋住他的嘴巴,不讓他說話,又拉起他的手為母親擦眼淚。然後滿意地返回自己的角落,躱在醫生的背後。


也許為了面子問題,父親不想承認兒子比自己更有討好妻子的辦法。他不以為然地解釋:「我們都是成年人,不應該這樣幼稚,任由自己的情緒擺佈。現實社會與我們的想像有很大距離,你們不知道外面的生活有多殘酷,我一直都不想把外面的世界帶到家中……」


男人一囗氣地說個不停,也許太長時間都是孤軍奮戰,他愈是表達不想把外面的世界帶到家中,就愈是停留在外面的世界。


這次妻子沒有讓步,她說:「你知道那次我為什麼帶着孩子離家出走?你一直以為我是生奶奶的氣,其實我最氣的人是你。你只要對我說一句好話、一句支持的話,我就可以消氣,但是你到現在還不明白,還是當我完全不可理喻。」


兩個孩子,在旁一直畫畫,但是不停地為父母的對談做旁白。當母親埋怨父親不明白自己心情,孩子就應和:「他不明白!」當父親投訴母親過於情緒化,孩子就齊聲譴責:「又怪媽媽!」


當父母的交談順利,小哥就在後面用手做個心形;當父母的溝通卡住了,孩子就十分焦慮。尤其父親無法安撫母親的情緒時,小哥就坐立不安,感覺十分不安全,不斷向陪伴他的醫生使眼色。醫生示意他躱到椅子後面,他乖乖的照着做,但是不斷把頭伸出來,觀察外面的狀況。妹妹就專心畫了一幅父母的形象;一個一臉等待的母親,一個怒髪衝天的父親!兩個孩子不太識字,不時向醫生問字的寫法,又畫滿心心 。


經過一番掙扎和周旋,父親終於明白過來,說:「我知道了,我要像兒子一樣,做我老婆的暖男! 這樣我老婆就不會只管孩子不管我!」」


兩個孩子如釋重負,立即拍起手來!


從這案例,我們體會到醫生所扮演的角色有多重要。因為很多孩子對父母關係的關注,已經成為好像呼吸空氣一般的本能。尤其是很多生活在狹窄空間的家庭,空間的缺乏令他們更加不得不投入大人的一舉一動。但是忙於糾纏在自己瓜葛中的大人,往往沒有留意孩子正在觀察和聆聽。


成長中的孩子,本該無憂無慮地探索身旁的世界。但是當他們吸收到的都是成人的恩怨,那種不安全、那種焦慮,往往會讓他們憋出各種毛病。在這療程中,醫生在當下的支持,為他們的經歷帶來一份肯定,一種「有人明白我的感受」的療癒。這是治心,不是治病。


而讓孩子看到他們有能力成功解决矛盾,是天下父母帶給孩子最重要的一種體教,因為孩子都是生活在父母的婚姻中!




 
 
 

1 Comment


tph_empathink
Jan 13, 2022

有人明白我的感受對孩子發展情緒管理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一般來說這個「人」就是父母,但當父母自己亦為婚姻關係攪到情緒崩潰的時候,不但很難以孩子角度明白他們的感受,有時更令孩子變成要照顧他們的情緒,生活在不安惶恐之中,情況持續下去,孩子長大後很容易變成情緒病。

Like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