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父親的沉默

作者:李維榕博⼠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父親的沉默,是很多兒子的心結。在瑞典著名導演 Ingmar Bergman 的作品中, 上帝的沉默是個不斷出現的主題。在他的名著 The Seventh Seal,一個百戰歸來 的中世紀武士,在疲乏中仍在渴望上帝的聲音,但是等來的卻是死神的一盤棋 局,最後當然還是死神勝利了,武士隨着死神離去時,仍然沒有等到上帝的回 應。在 Bergman 的作品中,上帝的沉默,就是他自己父親的沉默!


父子關係的情意結,是心理分析的重要項目。作為一位男士,心理分析鼻祖 Freud 的研究重點,也免不了以男性的心態為根依。男人一生的感情深處,好像 都離不開那總是位於遠處的父親。中國的典故中,也多是父子疏離,甚至像薛 仁貴等一些有名的民間故事,父子根本不相識,父親不是在家門看到男人的鞋 子而誤會兒子是妻子的情人,就是為了救孩子,反而誤把孩子射殺了。這些故 事處處隱藏着各種心理分析的隱喻,也揭露了父子之間的對立,中間總是夾着 一個母親!


中國的故事有很多父親殺子的例子,西方的故事卻是子弒父親。所謂戀母情意 結 (Oedipus complex),就是 Oedipus 因為認不出父親而陌路相逢打起來把父 親殺了,又根據當地風俗娶了自己的母親,最後真相大白時,他恨自己有眼無 珠,挖掉雙目,一輩子自我流放,不斷問:我是誰?


這是一個男孩子追尋自我身份認同的心理分析典故,也是學術界不斷爭論的一 個議題。我曾經去過在希臘那傳說父子相遇的山谷,望着那一片蒼涼,仍然可 以感受到當時父子兵戎對峙的勢不兩立,那無法挽回的一刻命運安排!

但是在現代不同文化的家庭舞台,這個典故仍然以各種形式上演。幾天前見到 一對在國內的父子,讓我不由自主的又想起這個希臘神話的故事。


這是一個廿多歲的青年人,患上憂鬱症,已經在醫院住了三個多星期。他的主 診醫生無法找到病人與家庭有任何關連,請我們作一次家庭評估。


兒子也認為自己是成年人,父母關係對他已經沒什麼影響。奇怪的是,無論父 母在討論什麼,他雖然沉默無言,心中卻不停回應。


例如,父親對母親說:「每個孩子都需要成長的空間,我們不要過度干預。我 還是那句話,他要跟我們商量,我們就商量,願意讀書就讀書,兩間大學都念 不成,總得把病因找出來…」


他聽着,心率立即加速,手汗也增加了兩倍。問起他來,他說:「父親說得不 對,不是這樣的,學業中斷,我自己也很重視,只是不可能徹底解決!」

很快就發現,原來父親的每一句話,都深深地打入兒子心中。 父親說:「哪個父親不想望子成龍?我現在別無他求,只想他把病治好。」

兒子聽到的卻是一種貶低:「連一個父親對兒子最基本的要求都沒有了,原來 在他眼中我真是一無是處。」

父親的話,兒子句句聽得清楚,不斷在內心反駁,連身體也下意識地回應。有 趣的是,當時父親並非與兒子說話,只是夫妻交談,父親投訴母親過於保護孩 子,為兒子「包辦」一切。母親也埋怨父親臭脾氣,什麼事都大吵大鬧。父親 解釋,明知道自己脾氣不好,特別找個好脾氣的女人做老婆,沒想妻子雖然不 說話,卻處處與他作對。

妻子說:「這麽多年來,一不滿意,你就砸東西!夫妻有不同意見的地方,從 來沒有見你認過錯,沒有說過一聲對不起!」


丈夫說:「我對你好好說,你也不理我。我管孩子,你當場就頂撞。所以沒有 必要再講。反正我不覺得有錯,你也不覺得有錯,我們也不必忍一輩子。」


原來這對夫婦已經申請離婚,現在只是冷靜期。青年人以為對父母的事不感興 趣,但是愈談愈發覺自己只有參與在他們的事情才找到價值。他承認自少就在 父母中間周旋,不停為他們拉攏關係,忍無可忍時,也問過他們怎麼不離婚, 現在他們真要離婚了,他又十分捨不得。尤其想到父母分手後,雙方都可能更 需要自己的安撫與支持,他才緊張起來,說:「自少就養成不斷觀察父母的習 慣,一下子很難改得了!」


表面上看來,他與母親互相依賴,但是骨子裏,他的內心世界卻深深地被父親 的一言一語所牽引。


他說自己一個人騎腳踏車走遍全城,對着湖光山色,卻感到毫無樂趣,生活中 好像除了家庭,就全無意義,只有一片空白。


他曾經兩度在不同地方上大學,但是對於簇新的環境一點也不能投入。同學請 他參加活動,他從來都拒絕。這才發現,青年人長年來都是活在自己內心世 界,而他的內心,一直忙着暗地裡與父親交流。父親近在咫尺,卻又遠不可 及。父親其實很會說話,兒子卻無法聽得到他的對答。


歸根究底,不管東方還是西方,大部分的例子都是父子不相識,各自在內心徘 徊,就是無法找到對方。

兒子問:「如果我學會把心中話向父親提出,是否我的病就會好起來?」 打破父子的沉默,也許未能改變一切,但畢竟是個好開始!




Comentário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