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豬隊友變好拍檔

作者:李維榕博⼠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這對夫婦的對話很有趣,女的渴望男的與她一起管教孩子,男的卻認為她的想法不切實際;女的要求要有家庭共聚的時間,男的卻回應你先說服兒子再講。


女:「你可否以身作則,不要在孩子面前說粗口?」


男:「我只是教育他社會的真相。」


女:「你一有空就看電視,一套〈愛.回家〉就看了三遍!」


男:「所以收視率才這麽高!」


女:「喂,我與你說話你可否不要看電話,這是很不尊重別人的!」


男:「我在看時間,難道要盯着看你不成!」


女:「你從來不顧及別人的感受!」


男:「我聽到你的感受,現在輪到我表達我的感受,你聽到嗎?」


你一言我一語,妙語連珠,對答如流,他們的台詞絕對比很多電影劇情都來得生動,因此千萬別一概而論地說他們不善溝通,只是這種溝通很費勁,各自都忙於表達,千言萬語就是無法聽得入耳,卻句句話都擦出怒火,讓雙方都充滿怨恨!


要了解兩個人的關係,最簡單的就是細心觀察他們的互動方式。人與人之間的感受、反應和表達,都是以往經驗積累的結果。我們的大腦像電腦一樣,放入什麼程式,就會根據這個程式而行事,一舉一動都是自動自發,不由你控制。


所以現代學者認為人的行動,百分之九十五的時間都是被潛意識所掌控,只有百分之五受意識影響。如果你相信法國哲學家 Descartes 的名句「我思故我在」,我們真正存在的時間並不多,大半時候都是渾渾噩噩,身不由己。


夫妻關係尤其如此,如果早期出現問題沒有好好處理,慢慢就形成一種互動模式,一旦養成習慣,便欲罷不能。婚姻研究專家 John Gottman 往往邀請有問題的夫婦到他的研究營地共度周末,然後用各種儀器紀錄及分析兩人在幾天以來的共處模式。從這些數據結論,就可以預測這段婚姻的成敗率,據報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準確性。


其實不用科學分析,也可以從夫妻的互動行為看得出兩人是否身心安泰。我問過一個男人:「長期如此互相怨恨是否會讓人心痛?」他答:「何止心痛,簡直會殺死人!」


既然長期不合拍的夫妻模式具有如此龐大的殺傷力,豬隊友就必須變成好拍檔,家庭才有生機。這是一項十分艱鉅的工程,首先要把固有的程式刪除,騰出空間,換走舊軟件,重新裝入新的程式,否則很難不受過去的習慣所牽扯。


問題是大部分的夫婦都不是為了改善婚姻,而是因為孩子出現問題而來。像上述這對夫婦,他們十三歲的大兒子完全不受管教,行為偏激。尤其父子之間,言語及肢體上都常有衝突,孩子經常埋怨父親激怒他,處處逼着父親認錯,吵起架來常遭鄰居時投訴,甚至報警。


母親(對父親說):「你們關係很差,應該好好與孩子溝通,不要動怒!」


父親:「你不是好好與他說話,他肯聽嗎?」


母親:「我們應該多花時間與孩子一起下棋,培養感情!」


父親:「好呀,你先說服孩子再講。催促他就發狂,把門都踢壞,還要別人認錯!」


母親:「總不能不理他。」


父親:「你是幻想完美症,等你真的有行動再說!」


母親:「我們要學習溝通。」


父親:「如何溝通?你問他書包重嗎?他說關你什麼事?你問他吃飯了嗎?他反問,你說呢?你那麽有辦法就你去管!我等着你成功!」


兩人談不下去,又把話題集中在數落孩子。奇怪的是父母的對話好像有點避重就輕,避開孩子的嚴重行為不談,反而糾纏在一些次要的問題上。母親十分認真地找丈夫談親子之道,父親卻嘻哈回應把母親氣壞。母親的要求反映一個理想家庭的畫面,怪不得父親說她是「幻想完美症」,但是他自己卻不停潑冷水,好像事情與他無關。父親承認是因為完全說不過妻子,毫無辦法,才消極

反應。最後才知道,兒子可以通宵不睡覺,逼着父親非要向他認錯不可,父親說:「最後只好道歉,否則不能罷休!人都瘋了!」


父母的最後結論是孩子有病,孩子被診為阿斯保加症,這是歸類於自閉症的一種,連弟弟也剛被確診為多動症。試想想,如果孩子有能力把父親逼到發狂,起碼他比母親更有辦法讓父親就範。父親這才透露,原來兒子問過他為什麼不離婚?可見他們面對的,絕對不僅是孩子行為問題!


究竟是孩子自己有病,還是受父母這種完全無法解決問題的互動模式所影響而

行為失控?


人是需要一個安全的環境才可以身心順暢,長期生活在這種無法排解的情緒鬱結中,是會讓每個人都抓狂的。當我們一起重覆及分析父母的每一段對話時,連那個本來決定不肯合作的孩子也忍不住笑出聲來。能夠一起為自己的行為而發笑,也是一種排解,總比長期張弓動鎗好!


家庭治療始創人 Gregory Bateson 的女兒 Nora Bateson 說過一段話:「如果一棵幼苗長歪了,千萬別只顧把它往上拉。長歪自有長歪的理由,也許是因為陽光從旁而來,也許是養料只可橫向而取。」


把幼苗扶定,豬隊友是絕對做不到的,除非學做好拍檔!

Commenti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