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離婚也是孩子的事

作者:李維榕博⼠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插畫: 社欣@4砵典乍街


父母分手,往往都會對孩子說:這是大人的事,與你無關!但是誰都知道,父 母各走東西,孩子又怎會無動於衷?


我們的團隊,正在整理多年來的臨床資料,把離婚分成五個不同階段,包括離 婚前、離婚後、共同撫養、單親家庭、以及回到原生家庭,紀錄了不同孩子在 各階段的經歷,他們的心聲,他們的心路歷程,他們的不離不捨。


首先要報導的,是離婚前的階段,對孩子來說,這是最焦慮的時段。孩子最恐 懼的,就是父母分道揚鑣,現在噩夢成真,他們的反應可分為三大類:


一. 積極挽救:


這對父母打算和平分手,已經分居半年,但是不見面猶可,一見面就矛盾升 級,吵到要告上法庭。他們那六歲的女兒,忍不住哭叫:不要分開!不要離 婚!當她發覺無法挽回時,就改為要求父母:不要吵㗎!不要告上法庭!後來 父母因為撫養安排又爭執時,她又挺身為父母調停,兩個大人也真的只有在孩 子的指引下,才肯妥協。只是孩子心中苦惱,她在父母手拉手的畫像中間,狠 狠地用筆劃上一條線,說:沒有救了,那我跟誰才好?


孩子的彈性讓我們感動,她的苦惱又誰去排解?


另一個八歲的女兒,在父親的電腦中無意發現他有婚外情,她在吃驚之餘,更 是感到十分內疚,覺得要為導致父母分手而負責。她一方面代母親指責父親, 一方面又怕父親生氣而真的走了,周旋在二人中間,忙得不可開交,這些行為 很容易被診斷為多動症。只見孩子高舉着手,大叫口號:「為保衞家庭而戰! 為保衞家庭而戰!」


兩個本來僵持着的大人,也不由得不被感動,答應孩子會盡最後努力解決婚姻 問題。我們給他們提供一個為期四次的療程,每次看到父母的關係有一點進 展,孩子就興奮異常;看到他們互相冷落,又十分苦惱。我們的治療團隊也很 為難,因為如果父母只為了孩子而復合,這段關係也很難和諧,孩子一樣深受 打擊;但是看到孩子為父母如此擔憂,也真的不忍心讓她失望。好在父母真的 不負所望,即使關係反覆,最後還是決心和解,孩子成功保衞家庭,我們也為 她揑一把汗。


二. 不露聲色:


不是每個孩子都用語言來表達他們的感受,很多孩子會逃離現場,或是呆坐着 目睹父母的爭吵,動也不動,只在眼角掛着一滴淚,也有的孩子躲在衣櫉裏暗 暗悲哀。很多孩子不動聲色,在背後靜靜地為父母籌謀。


一個六歲的男孩,發覺父親有女朋友後,就趕快跑去告訴母親,但是母親聽後 立即情緒崩潰,他馬上改口,說:不是女朋友,是女人吧了。從此他就極度小 心說話,甚至不說話,生怕一不小心,就會把父母脆弱的關係弄破,但是父母 最後還是決定分手。六年後,再見到這男孩,他已經十二歲,長大了很多,卻 因情緒失控而成為精神科病人。無論母親怎樣求他,仍然不肯說話,逼緊了, 就說:說了你也不會明白!只是知道父親已經搬離住處,他就忍不住眼睛淌 淚。原來分手六年,父母之間的怨恨仍深,孩子夾在中間,加上步入青少年階 段,憋了一肚子的氣,終於爆發。在精神病院住了一個月,滿腔情緒更是無從 排解。


我們沒有放棄,母親最後也放下多年來的不憤和怨懟,孩子終於說話了!他開 始慢慢地訴說自己對父親的懷念,請求母親接受他的心意,更加不想聽到父母 間互相排斥。而母親也明白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周末跟隨父親露營,孩子如釋 重負,母子終於走上療癒之路。


另一個八歲的男孩,也是不動聲色,完全沒有說過一句話。但是他知道母親的 不甘心,每次探視父親和女朋友的新居,就把他們弄得鷄犬不和,令到父親的 新歡無法容忍,父親反而轉向母親訴苦,大功告成,孩子在一旁十分滿意地微 笑。


三. 用行動抗議:


年齡較大的孩子,很多都是用行動來抗議。 一個十六歲的女孩,變成精神病人,進了病院不肯出來,她對母親說:「想我 出院,就得把爸爸找回來!」父母已經分居多時,礙於女兒的強烈反對,誰也 不敢提出離婚。孩子是用自己的精神健康換取父母的復合。


另一個二十多歲的少女,身體每處都有問題,一間又一間醫院去求醫,卻完全 找不到病因。原來父母婚姻解體,她就深信自己肢離破碎,再也不能完整。母 親被她氣壞,認為女兒的行為完全是衝着她而來,女兒也不否認,最後找到一 間殘疾人的院舍入住,才稍為安頓下來。


也有一個三十多歲的大好青年人,患了強迫症,完全不顧衛生,讓雙腳的肌膚 被大小便弄到腐壞。後來才發現,他的病態,讓已經離婚三十年的父母必需繼 續相處,一齊為兒子焦慮,帶給他一個家庭仍然完整的假象。


當然,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如此強烈的反應,但是家庭分裂,對大人是個困難的 過程,對孩子更是可以造成不容忽視的創傷。所以父母離異,孩子也是當事 人,千萬要小心處理。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