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共同撫養非戰場


作者:李維榕博⼠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很多人在離婚後都會決定共同撫養子女,這本來是好事,就像社會福利署的宣 傳提示:「夫妻緣不再,親子情永在!」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對於很多無法 互相包容的父母來說,共同撫養有時會變成一個沒完沒了的戰場。


最常見的現象,就是父母在探視安排無法達成協議,不斷告上法庭,很多孩子 就是在父母長年打官司的壓力下長大,直到十八歲成年,才停得下來。


一個九歲的女孩,每周父親來探視時,就又吐又拉肚子,鬧得不可開交。好不 容易才讓她用語言來表達,她說:「我父母是天敵,我必須加入母親,她才有 能力打贏父親!」


父親不解,他說:「我只是希望多親近孩子!」

孩子卻認為:「我覺得他只想把媽咪打暈,然後把我搶走!」

父親愈想接近孩子,孩子就愈拒絕他。父親覺得孩子是受了母親的影響,但是 他愈怪責母親,孩子就愈對他不客氣。她要求父親在走路時必須跟隨在後面, 父親給她買來限量版的小飛象做生日禮物,她看也不看就丟入垃圾桶。為了接 近她,父親到她學校去做義工,結果給她駡得狗血淋漓,認為這讓她在同學前 丟臉,「怎麼突然來了一個父親,我不想別人知道我有這樣不晴朗的過去!」


孩子對父親的拒絕,由初時用身體去作反應,到學會用語言表達,更是變本加 厲。父親百思不得其解,他說:「好像有一班女生,她們有說有笑,我用盡千 方百計,無論怎樣都進不了她們的圈子,只感到自己處於很孤立的位置!」


那一班女生,指的就是他的女兒與前妻。


女兒對父親實在太過不留餘地,說起話來,句句不饒人,連母親都覺得不可縱 容,開始教導孩子對父親要有基本禮貌,父親也明白要接近女兒,非得母親協 助不可,也虛心向前妻求助。但是無論父親怎樣委曲求存,女兒仍是處處為 難。最後才發現,孩子仍在襁褓期間,每周末都被安排到父親家,而父親每次 都得在她的哭叫聲中,把她從母親懷中抱走,這給母女兩人都留下很大的陰 影,也造成女兒至今仍然對父親存着極大的抗拒。


說起這一段往事,母親也承認:「其實離婚本身對我的傷害,遠不如當時每個 周末與孩子的分離,看着女兒又哭又鬧,回來時又不停做噩夢,那種無助!」


父親也為這事思量很久,最後才明白孩子與母親是骨肉不可分離的。他很鄭重 地向母親和女兒道歉,母親很快就接受了,女兒卻久久不言,最後,她很激動 地說:「九年,九年來你有沒有想過我的感受? 現在才來道歉是否太遲?你以 為你是受害者,你有沒有想過我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孩子始終不相信父親的真誠,她不斷地問:「他真的是衷心道歉嗎? 他真的會 關心我們嗎?」也許對孩子來說,始終是母女連心,很怕被拆散。但是經歷了 這療程,父女之間起碼達到一定的理解,孩子也不再需要以不健康的方法來表 達自己的心態。

類似例子很多,父母不想放棄孩子,孩子卻只感到被撕裂。這是孩子給所有父 親提出的忠告:「如果你想孩子對你好,就一定要對媽咪好!因為媽咪是辛苦 生我出來的,你對她不好,我們也不會讓你好過!離了婚也一樣!」


道理很簡單,連孩子都懂。但是很多人在婚姻破裂後,總是放不下怨恨,而且 一恨就恨到長年累月,不但影響自己的精神健康,而在這種心態下共同撫養子 女,孩子也不會好過。

有人問我:我想知道,如何協助男性放下對前妻的恨? 此話也應該包括對前夫 的恨。


其實,如果知道自己心中有恨,就要提醒自己這是共同撫養的大忌,因為共親 職的道理,就是讓孩子知道,父母雖然不能再做夫妻,仍然可以像兩個文明 人,繼續做成功的父母。否則孩子從你身上所接收到的,就只有千愁萬恨。


這不是說要勉強自己把恨意壓住,被積壓住的恨意更讓人受不了。但是必需面 對自己的恨,撫心自問,婚姻都死亡了,無論多麼忿怒,多麽不甘心,你打算 為它哀悼多久,十年?八年?人生一晃就過,還要鞭屍多久?


人人解恨的方法都不一様,當一天你見到前度,發覺自己身心突然開朗,一切 都無所謂,沒有任何如坐針氈的感覺,那麼你就知道自己真的放下了。


在此之前,孩子只能感受到你心中的耿耿於懷,你怎樣掩飾也不成。

記得那個不停尖叫的孩子嗎?她也是九歲。每次父母因為時間分配而爭執時, 她就指着父親尖叫。漸漸發展到父親稍有行動,她也尖叫不止。她的叫聲,是 在為母親出氣,也變成一種對父親的控制。我們還以為她不會說話,直至父母 放下歧見,答應不再事事告上法庭,平靜地商量孩子的事時,她才肯叫他一聲 爹爹。


很多父母恨意仍然未消,連同坐一室、呼吸同一空氣也無法忍受。即使法官下 了判詞,也很難順利進行。最糟的是孩子也弄到情緒失控,產生各種各樣行為 問題,成為真正的受害者。



 
 
 

1 Comment


達老師
Sep 17, 2023

從文章深深感受到了共同撫養子女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和挑戰。作為一位學習結構家庭治療的特殊學校教師,我深知在處理特殊學習需求孩子和他們的家庭時,家庭系統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結構家庭治療提供了一個框架,幫助我們理解家庭中的關係和互動模式。通過關注家庭中的階層結構、權力平衡和家庭規則,我們可以幫助家庭成員重新建立健康的互動方式。


校方在支援家庭上也可發揮作用,例如我們可以應用結構家庭治療的概念來幫助處理家庭中的問題。首先,我們可以透過家訪了解家庭面對的困難和矛盾,再通過創造一個安全、支持和尊重的環境來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和理解。期望幫助他們建立更好的互動模式,並解決彼此之間的衝突。


Like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