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Updated: Aug 9, 2023

病於關係,療於關係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Assisi 離羅馬只有兩個半小時車程,是一個朝聖之地,這是聖方濟各岀生及埋葬之 處,每個角落都可以找到他的痕跡。


正因如此,這座山城並沒有很重的旅遊感,店舖不多,只見很多老人和小孩,悠閑 地坐在種滿花草的巷子裡。街道是驚人的整潔,好像整個市鎮都在準備迎接客人, 但是人影卻十分疏落,只有不時見到一群學生結隊從別處前來學習,為這古城帶來 一份年輕的氣息。


我們在山上一間修道院改裝的酒店住了幾天,這個建於十三世紀的建築,全部由石 灰岩築成,白得耀眼,卻裝上時尚的玻璃、不銹鋼,和最前衞的設計,讓你置身於 極古及極新的對比中,觀感發揮到極致。地牢下還留存着一個古代温泉,可供浸浴 和按摩。

我來,並非朝聖,而是為了參加家庭治療大會,這個由意大利前輩 Maurizio Andolfi 所主持的業界盛會,迎來世界各地一千名參加者。很少見到那麽多人聚集 一堂,密麻麻一片人頭,我是三個開幕主講之一,幾天在山上修來的放鬆,一下子 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家庭治療是一種以關係為主導的心理治療方式;人的心理問題大都是卡住在人際關 係的糾結中,但是要活得精采,又離不開與人的接觸。所以關係產生矛盾時會讓我 們發病,關係帶來的滋潤又可為我們療癒;成也關係,敗也關係。


我們負責的主題是「脫離標籤,脫離藥物」,探索近代青少年精神健康過度診斷和用藥的問題,另外兩位主講都是意大利著名的精神科醫生,同時是家庭治療大師。 他們認為提升家庭關係,是療癒孩子及青年人的最佳渠道。我們的治療團隊主力於 量度孩子對父母互動的生理反應,從而激發孩子對家庭關係的心聲,因而收集了很 多父母關係對孩子影響的實証,因此也獲得業界廣泛性的認同。


但是我們提供的例子都是亞洲家庭,語言與文化都與西方有很大差異,好在我們用 的是實案錄影,通過一個又一個孩子的敘述,立即就打通了國界。隨着孩子在視頻 上的表達,觀眾們與他們一起急,一起笑,看到他們有突破,又一同拍掌。


一個來自荷蘭的學者私下對我說:「我的孩子也是這樣問我,你說因為不快樂才離 婚,現在離了婚也不見得快樂,那為什麼要離婚?」可見東方西方的孩子都是一樣 的情懷。

另一個意大利學者看到我們一個父母不和的孩子憂心地說:「我的家快要破碎了, 卻沒有人可以修補!」她說;就忍不住掉下淚來。


孩子的創傷,往往都源於家庭關係,要造就孩子,就得從家庭健康開始。Andolfi 的主題,也大都以孩子為中心,牽涉到數代人的家庭脈絡,很多沒有疏解的家庭矛 盾,可以跨代留存下去,影響着下一代人的精神健康。他的一個主要項目,就是處 理青年人的自殺問題,他主張必須連結青年人的整個家庭及社會系統,而不只是集 中在個人身上。這是一個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我們也邀請他在十月底到香港來,為這個項目主持工作坊。


作為一個次系統,家庭本身也是備受大環境的牽扯。其中有來自巴勒斯坦的家庭治 療師,報道他們怎樣長年在戰火中提供家庭服務。這種戰壕中的工作,讓我們十分 感動,因為治療師必須與家人一起出生入死,而不是指手劃腳地扮演專家角色。墨西哥的學者,也報道了她們怎樣在無法無天無政府狀態的狀況下,團結婦女的力量,進行自我保護。

最後一天的主題是「創傷,失落和療癒的彈性」,這個題目也是所有家庭治療師的 基本信念;人生總會遇到挫折,但是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因為家庭的彈性很強, 或遲或早,總會找到起死回生的力量。這是來自美國的 Froma Walsh 致力多年的一 個主題,她認為彈性(resilience) 並不代表接受和苦忍,而是一種適應能力,一種有 效地與環境配合,化悲憤為力量。我們都聽得甚受鼓舞之餘,來自加拿大的心理學家 Di Nicola 卻提出質疑,他說:「所謂彈性,有時也是一種否認,總往好處想,而 不面對情況的惡劣,也只是置身事外。」


可見世上並沒有一定的道理!Di Nicola 認為創傷與事件(event)有關,只有改變事 情的演變,才找到新出路。所以改變不只是一種態度,而是真正的實踐。


疫情期間很久沒有外出,這幾天的知識交流讓我感到極大的衝激。碰到社會福利署 派來參加大會的幾位同工,他們都覺得不枉此行。


很多人以為西方人不重視家庭關係,這是很大的誤解,人是家庭的動物,從孩童開 始,就在歸屬感的尋求與失落中周旋,一輩子都在離家和回家的路上徘徊。


有人說我們永遠都回不了家,有人說我們可以並且必須回家, 有人卻認為我們從 來都沒有離開,像蝸牛一樣,無論走到那裏,都帶着家庭的背殼 。


大會完畢,我獨自一人回家, 真的感到那背殼很重,千絲萬縷,卻讓我一點也不 孤獨!



1 Comment


達老師
Sep 17, 2023

這篇文章真的讓我深受觸動。作為一位學習結構家庭治療的特殊學校教師,我深刻理解家庭在孩子的成長和發展中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到的各種家庭情境,讓我意識到無論是在語言、文化還是在特殊學習需求方面,家庭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結構家庭治療的核心理念是關注家庭系統的運作和互動模式。我認同Andolfi的觀點,孩子的創傷通常源於家庭關係,而要幫助孩子,就必須從家庭健康開始。對於特殊學校中的孩子,他們可能面臨著不同的特殊學習需求,比如低口語自閉症、智力障礙、身體障礙等,而這些特殊需要也會對家庭產生影響。因此,在特殊學校中應該注重家庭治療,幫助家庭建立健康的互動模式,以促進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我也非常欣賞從巴勒斯坦和墨西哥的家庭治療師身上看到的堅韌精神。他們在戰火和無政府狀態中繼續提供家庭服務,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令人敬佩。這也提醒我們,在特殊學校中,我們需要對家庭的困境和挑戰給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並與他們攜手共同解決問題。


感謝李博士的無私分享!


Like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