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人際關係的斷捨離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始〉




什麼是斷捨離?斷是斷絕,捨是捨棄,離就是脫離。驟然聽去,好像是佛家的 修行法則。其實這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一本暢銷書的名字,從瑜伽的修行哲學「斷行.舍行.離行」中提煉出「斷舍離」的思維方式,並用於日常生活的「整理」上,逐漸建立起任何人都能做到的「自我探查法」。


山下英子自稱為「雜物管理執行師」。她的人生哲學,就是通過整理家中雜物從而理清自己內心的垃圾。斷、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是捨棄多餘的廢物;離、是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扔掉不需要的東西,才能得到重要的東西。斷舍離是「通過立足當下和新陳代謝原則,梳理自己與物品的關係,先從觀念上認識現狀,構想居所具體布局,然後通過雜物整理了解當下自己的真實需求,

進一步構築令自我愉悅的生活狀態。」


作者通過衣櫃–壁櫥–廚房–餐架–冰箱–書架–廁所–玄關–客廳及餐廳–再利用物品的整理順序,幫助讀者逐步清理自己的生活空間。並以同樣態度處理健康、金錢、婚戀、家庭、時間、家居、事業、臨終,脫離心中執念,人生才能輕盈前行!


誰不希望擁有輕盈的人生?「斷舍離」的概念很快就風靡全球,世界各地都有大規模的追隨者。除了書籍出版,還通過互聯網、報紙、雜誌、電視、廣播等各種媒體全力發展斷舍離事業。連 Netflix 亦播放了多個相關節目,還有一個叫《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The Life-Changing Magic of Tidying Up: The Japanese Art of Decluttering and Organizing 的專集,教導大家斷捨離。


一個理念,就可以掀起一個生活哲學的運動,改變千百萬人的生活習慣,不管你是否忠實信徒,都會因而不自覺地就想丟掉一些「不需要、不舒服、或不合適」的東西, 促使我們由「捨不得」變成狠心地「捨得」。


當然,每個人的取捨都不一㨾,不能一昧盲從。有些人實行斷捨離,把東西捨棄掉又後悔不已;更有人發覺用這理念來衡量自己的伴侶關係,可以隨時引起婚變。也有人看了山下英子的 YouTube, 埋怨她的衣帽間比自己的房子還大,沒有真正忠於自己的理念。其實斷捨離並非「極簡主義」,雖然兩者往往會被混為一談。


斷捨離也並非只是收纳術。不僅是家裡的物品,不需要、不舒服、不合適的情感和被父母強加的價值觀都可以通過分離和捨棄,讓身心變得輕鬆起來。慢慢地一些「奇跡」會發生,人生因而發生巨大改變。



山下英子不單用「斷、捨、離」的概念創造出一套「雜物整理哲學」,更把這套方法應用在親子關係上。她說,只要從「不幫孩子整理房間開始」,就能教出獨立自主但又與你親近的孩子。


那麼,什麼是親子關係斷捨離?


斷:斷絕對孩子不需要的幫助。


捨:捨棄對孩子多餘的安排。


離:離開不能沒有我的執著。


對「斷」絕孩子不需要的幫助,作者也是從不幫他整理房間開始。因為整理房間,就是在釐清思考,你替孩子收拾,就是忽略孩子想法的開始。日常生活就是孩子最重要的考場,所以你得經常問他:你想怎麼做,而不是幫他做,因為孩子的思考力是你問出來的。好爸爸、好媽媽,只需要做到一件事,就是不要成為孩子的阻礙。孩子的考試成績,不是你的人生成績。最好的教育方式,就

是沒有標準答案。斷捨離是減法教育,與其不斷給予,不如讓孩子感到缺乏。別再說「一切都是為了孩子」,試想想,你是孩子願意成為的大人嗎?


作者認為「捨」棄對孩子的多餘安排,子女會與你更親密。犧牲自己來照顧孩子,反而會傷害彼此。刪去多餘的安排,留給彼此更多時間,一同探索斷捨離。想成為好爸媽,就是別過度干涉子女。你先尊重他,他就尊重你。


父母要避免四大錯誤:


1. 千萬別在子女面前說另一半壞話;


2. 你收藏的記憶,會變成孩子成長的壓力;


3. 孩子的獎狀、獎盃,更該丟掉;


4. 接受孩子「變了」,親子關係才永遠保鮮。


「離」,是不再以孩子為中心,建立分立而親密的關係。孩子需要的是韻律感,不是才藝班。


不要說:「只要為了孩子好,做任何事我都願意。」因為父母沒法直接給孩子幸福。也不要說:「什麼,你不想學了?我可是一路培養你到現在呀!」因為如果孩子不能表達自己的意願,將不可能建立自信。深夜揹書包、會啃食孩子對人生的熱情。坦然面對挫折,比耀眼學歷有用。留出空間,讓呼吸帶來正能量,一切都是為了讓室內充滿新鮮空氣。


不要再準備標準答案,和孩子一起思考沒有答案的問題。接受子女自然的與你分離,這樣孩子才會真的與你親密。當然,山下英子最後仍然強調:讓孩子自動整理房間,才是最好的傳家寶 !



斷捨離的哲理,就是無論對物件還是對情感的取捨,都要顧及「需要、適合、愉快」三大原則。放眼所及,我們真的是被太多「不需要、不適合、和不愉

快」的物質及情緒所包圍;加上變種新冠肺炎在身旁虎視眈眈,讓人不得開心懷。面臨新一年,讓我們也來一次大掃除,一起斷捨離。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