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破冰之旅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攝影: 社欣@4砵典乍街



這個青年人已經二十六歲,但是所有人都稱他為「孩子」。如果單是聆聽父母親的陳述,也會以為他們口中的孩子是個六、七歲的小屁孩,完全沒有自理能力。


這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每當子女出現精神健康問題時,都會促使父母甚至工作人員,不知不覺地為他們建立一個保護網,為他們打點一切。這是我在上海進行的一個家庭評估。這青年人被診斷為強迫症和情緒不穩型人格障礙,是醫院的精神科醫生帶來作諮詢的。


主角出場時,才發覺這是一個長得十分健碩的大學畢業生!作為一個心理治療師,我一般都是把病者當正常人看待,從而啟動他們正常的一面。


我問他在大學念的是哪一科,他說念戲劇表演的。


我說家庭關係也像一種舞台演出,很多看似屬於個人的問題,往往都會牽扯很多人與物在內。他回應:「嗯,多種關係的錯綜複雜!」


如此有條理的對答,怎麼成為精神病院的常客?


可是他卻說,已經在精神病院住了五十三天!這是怎麼一回事?他說:「說來就話長了!」

原來他喜歡上一位已經離職的老師,老遠飛到北京去找他,他的母親解釋:

「人家老師不願跟他溝通,他三番四次,去了一次兩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找到人家家裡去,我覺得這個行為已經非常非常過頭了,所以就把他送醫院去了。」


這一個大男人,怎麼把他送醫院呢?


母親說:「第一次是哄他去的,我說媽媽陪你住院,第二次是把家𥚃的男人都找出來,一起把他扛着去的。」


她又說:「他跪在我面前求我,媽媽我不要住院,我不會再去了。但是已經被告上公安,他也簽了協議不再去打擾別人,可是才一出院,他又去了。」


青年人自己解釋說:「從小我爸對我的陪伴較少,我都是跟着媽媽生活,對於年長的六七十歲男性特別依戀。以前也對其他老人家有過相似的經歷,也多次被告到公安。這位老師是我在夏令營認識的,當時我碰到一些壓力,他給我很大的鼓勵,叫我加油,我就是弄不明白,為什麼他現在完全不肯見我?」


原來青年人的父親長年在外工作,有時六個月都回不了家,孩子從小就很渴望得到父愛,四處在老師當中找尋父親的影子。其實這是很正常的行為,孩子往往都會向老師及其他長輩找尋理想中的父親或母親,但是這青年人已經二十六歲,怎麼還如此執着?


他說:「也許是因為我的思維還停留在兒時的狀態吧!得不到的東西就哭鬧,直至得到為止。」


我說:「你的思維沒有問題,是你的感情還停留在孩童的時段罷了。」我們的感覺常常都會停留在受了傷的時段,人是成長了,就是情感不再長大。


但是這青年人究竟執着在哪裏?怎麼不停的闖禍,還是不能罷休?


他說:「其實我也挺困擾的,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我總覺得,我去找別人,只要在合理合法的情況下,我也沒有去搶劫、去做一些瘋狂的事,只是站在別人家門口……我覺得很不甘心,總得給我一個說法吧。」

當一個人把自己的堅持變成強迫症的時候,你怎樣勸阻都沒有用,我轉過去問父親:「在這整件事情中,你處於一個怎樣的角色?」


他說:「當他第四次去北京的時候,我沒有去,警察就打電話跟我說,你一定要親自上來把他帶回去,要不然我們就扣留他……我第二天一早就去了。我答應陪他一起去找那個老師,老師不肯見他,在那小巷子𥚃,來了幾個七八十歲的老頭要打我兒子。我怕我兒子生氣,會還手,把他們打傷就真的要坐牢呀,所以我對他們說,要打,就打我,不要打我兒子!」


老爸愈講愈激動,如果說他在孩子少時沒有好好陪伴,那現在已經加倍補償了吧?這才發現,這父子完全沒有對話,也很少眼光接觸。老爸苦苦要求接近兒子,兒子就是把他當作透明。像很多長年不在家的父親,往往回到家來看到孩子有何不妥之處,就會怪責妻子,妻子滿腔委屈,自然就與孩子更加親近,母子同盟,父親就成了陌生人。這個家庭也是一樣,現在因為兒子的問題讓父親不得不回家,但是父親的角色已經淡化了,像個外人!


父親很悲哀:「肯定難過呀! 始終不明白孩子為什麼不肯跟我說話。我對他,實在無微不至地照顧,每天早上去送、晚上去接,想不到孩子卻毫不領情!」


我對青年人說:「你有看三國演義嗎?最近電視在播,孔明六出祁山,每次都挫敗而回,你卻是六飛北京…」


母親打斷說:「一次比一次激烈!是最佳劇作!」我們都笑了。


我問他說:「你那麽聰明的一個青年人,為什麼堅持去找一個不斷拒絕你的老頭,結果把自己變成一個精神病人,而你身邊就有個全心愛護你的老頭,你卻不肯接受他?」


青年人深思不語,我又問:「你可以如何改編你的劇本?」最後,他說:「要破冰吧!」

父子之情,真的是錯綜複雜,必須打破表面冰塊,才知道下面隱藏着的是何等柔情和期待。

 
 
 

1 Comment


達老師
Sep 28, 2023

在文章中,注意到這位青年人一直在尋找父愛的缺失,並將這種渴望轉移到其他人身上。然而,青年人跟父親互動的習慣卻一直停留在“vicious cycle"。


後來經李博士對該家庭的介入後,年青人漸悟需要“破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


在跟進方面,我們可以繼續透過家庭會議來進一步破冰。輔導人員在當中可以營造一個開放和安全的空間,青年人和家庭成員一起討論和解決問題。透過這樣的互動,我們可以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合作和理解,建立起共同的目標和計劃。


非常感謝李博士的分享!

Like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