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何謂精神健康?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攝影: 阿執司@4砵典乍街



十月十日是世界精神健康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世界各地都有慶祝。


什麼是精神健康?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是「個體實現自身能力、能夠應對日常生活的正常壓力、能夠高效有成果地工作,並能為自己所在的社區做出貢獻的健康狀態

(state of well-being in which the individual realizes his or her own abilities, can cope with the normal stresses of life, can work productively and fruitfully, and is able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his or her community)。」


要有能力應對日常生活的壓力,又要有效地工作,還要為所在的社區作出貢獻,多少人真有如此韌力?


大部分人都從個人的角度去量度精神健康問題,而從臨床資料所見,大部份尋求協助的來訪者,都是基於父母關係的糾纏和挫敗。果真如此,解決辦法就應該聚焦在拆解關係的僵局,而不是專注於個人行為。尤其孩子的問題,在DSM5的診斷項目中,有一項叫CAPRD,可翻譯為「受父母關係困擾症」,但是卻很少見到有人引用。


剛剛才見到一個六歲的女孩,被診斷為多動症和情緒失控。但是當我們量度這孩子在面對父母交談時的生理反應時,就發覺她在半小時的實驗中,整個人動也不動,但是她的心率就不停起落,由每分鐘跳到一百八十,或跌到三十多,手汗也在加倍的升高。父母的交談看來十分平和,父親不停看手機中的臉書,與母親分享其中報導的新聞,母親也有問有答。我們唯一納悶之處,就是女兒出了問題,是學校老師帶來給我們作評估的,為什麼父母談的都是網上新聞,而女兒聽着又為何會有如此強烈反應?


評估中女兒很少說話,像樹熊似的牢牢地緊抱着母親。但是如果你相信身體是會說話的,我們在先前所錄到的數據,已經很清楚地紀錄了女孩五臟六腑之言,它在告訴我們,父母的一舉一動,對旁人也許毫無意義,對孩子卻有驚心動魄的作用。


孩子緊抱着母親,母親也緊抱着孩子,心靈相通。父親坐在孩子另一邊,不斷用手挑引女兒注意,女兒卻每次都怒目而視。孩子一聲不響,眼珠子滾來滾去,全神貫注在父母身上。原來母親認為父親不懂管教,只會逗孩子玩,心中十分不滿意,父親卻認為母親對孩子要求嚴格,應該聽其自然。母親渴望與丈夫解決問題,丈夫卻完全不想談。


母親埋怨丈夫逃避,丈夫沉默很久,終於爆發。他的面孔通紅,身體繃緊,然後大哭起來。


最後他說:「有些話不能談,一談就會吵。我老婆是絕對不會聽我說的,我只有妥協,順着她走,才過得下去!」


這才明白,為什麼他們夫妻對談,談的都是一些無關重要的天南地北。


妻子說:「如果你真的順着我,那就不會與我背道而行。」


其實他們都說得對,但是兩個都對的人加起來就是「正正得負」,孩子處於如此僵局,怪不得寸步難離,而體內的自主神經就像過山車一樣七起八落。並非父母有什麼過錯,像很多近代的家庭,他們都有一段艱辛的過去,婚姻生活充滿挫折,好不容易才懷孕,孩子卻流產了,當時夫婦都傷心欲絕,二人對此事卻隻字不提。女兒出生後,孩子成為他們的全部寄託,孩子也成為唯一把夫婦連繫起來的橋樑。這類家庭的例子很多,分析起來,每個人都有自己傷心之處,就是無法互相支持,結果就是急壞了為他們焦慮的孩子。


家庭是一個有生命的體制,像人一樣,有時會生病,而家庭生病時,病徵往往出現在孩子身上。近日孩子的精神病例數字不斷增加,年齡也愈來愈小,很多人都問:是水土不服嗎?究竟在哪裡出了問題?


而這些孩子長大了,往往都會繼續帶着這種屬於上一代的情懷。剛剛才見到一個三十多歲的女仕,仍然無法放下對父母的專注。與我說話時,她是一個十分成熟的專業人士,但是與父親說話,立即就變成一個十歲的小女孩,情緒激動。無論父親說什麼,不說什麼,她都全數吸收,不得不作反應。


原來她十歲時,正是父母婚姻破裂的時候。明顯地,她的情緒仍然停留在孩童時代的經歷;改造父母,不知不覺成為她的終身使命。偏偏她與父親一同工作,更加讓她與原生家庭難分難解。


這女士長期患有憂鬱症,她很清楚地說:「我父母就是我的憂鬱!」


又有一個快三十歲的男人,說是患了思覺失調,但是他說自己的最大心願,就是看到長期不和的父母可以互相擁抱,他說:「即使是裝岀來的也讓我開心!」


這些例子比比皆是,原以為人長大了,要困擾也應該為自己的關係困擾,怎麼仍為父母的矛盾糾纏?但是父母不和,真的是孩子的創傷。大腦是一個最容易受人際關係塑造的工具,所以又叫做interpersonal brain。以前放進去的東西,都會成為我們的潛意識,一點一滴地右左着我們處理關係的能力。要活得好,就要清除舊習,重新建立一些美好的關係,從而修正過去的傷痕。


精神健康絕對不是個人問題,心之所屬,都是人與人的事,人是病,也是藥!

Comentário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