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孩子來自家庭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插畫: Timothy



剛剛忙完一個國際大會,立刻就會見一個有三個孩子的家庭。


十六歲的大女兒,說是患了憂鬱症,曾經有自殺企圖;九歲的二女兒,患了選擇性沉默症、焦慮及拒學;七歲的小兒子,卻被診斷為多動症,也有拒學傾向。怎麼這三個孩子,把時下常見的精神問題都患上了?


三個孩子各自有自己的治療師,各自上不同的學校,這次是二女兒的學校應母親要求而為孩子安排家庭評估的,才讓我們有機會同時間會見整個家庭。


我們的評估,主要是探討孩子的問題,與家庭關係有沒有關連?有的話,又是怎樣的關連?我們知道,家庭是培養孩子情緒、心智以至個性發展的基地;孩子的安全感,很受家庭的氛圍影響。所以我們常說,父母活得好,孩子就活得好!


因此,我們往往要求父母交談半個小時,同時量度孩子當時的生理反應。父母很多時都會問,我們要談什麼?其實談什麼並不重要,而是怎樣談。父母談話和睦,孩子的反應就會平和;父母溝通困難,無論怎樣在孩子面前裝得相安無事,孩子都會把你看穿,因為他們的身體會自然作出反應,而身體不會說謊。


我們心目中的母親和父親,都是慈愛和諧的。但是如果父母長期生活在矛盾中,我們的身體就會把面對父親或母親在矛盾中所產生的焦慮紀錄下來,每每遇到衝突,自主神經系統就會憑着記憶作出同樣焦慮的反應。所以有研究指出,父母關係的焦慮,會程式化孩子的生理狀態。因此個性發展並非全屬天生,而是受周邊環境潛移默化的身心發展過程。孩子來自家庭,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這三個孩子的父母究竟如何造就了孩子的身心發展?


這父母並無任何不妥之處,只是在半個小時的交流中,大半時候母親都在投訴家中過於嘈吵。一家五口,不是這個在吵就是那個在吵,完全無法安寧。母親自己的母親在兩年前去世,她對丈夫說:「我的母親是我的樹洞,我什麼都會跟她說。現在完全沒有一個可以訴說的人。我流淚,你就叫我不要哭,我連在家𥚃哭也不成,我可以往哪裏去哭?」


父親的話不多,任得妻子投訴,偶然會埋怨孩子不聽話,自把自為,好像指的是大女兒。他說他不善表達,而且在家中「講多錯多」,忍無可忍時就大發脾氣。

母親也同意丈夫是個大好人,在她消沉時會自動打點家務。但是明顯地,她覺得不能與丈夫溝通,喪母的悲哀仍然慘重,談起失去了自己生命中的支柱,不但她在下淚,三個孩子也一起緊張起來。


我們量度的是二女兒,在父母半小時的交流中,她的心率可以高達190以上,雖然她選擇不說話,但是她身體的語言已經充分表達她對父母的關注。大女兒起初也表示不想發言,但是漸漸地也不由自主的參與進來。


對於父親那句「自把自為」,她反應甚大,她說:「何為自把自為?他們(弟妹)就不自把自為嗎?你們甚麽時候成功管教過他們?管不來又為什麼要生那麽多個?」


母親解釋說,除了二女,大女兒和小兒子都是「意外」懷孕。小兒子聽了,立即就從不停跳動中停下來,抿起嘴來瞪着父母。


大女兒雖然如此怨懟,我們留意到她其實一直都在照顧着弟妹,她說:「沒有辦法呀,這是親情,也是一種道德綁架!」她形容自己對父母又愛又恨,情緒複雜,只覺得他們一個是不斷要求,一個是全無反應;像母親一樣,她形容自己的家就是一個「吵」字!


父母說:「你不是一直把自己困在房間裏不出來吧?」


她說:「隔得住吵聲嗎?」


那為什麼拒絕上課? 「因為學校一樣吵!」


在外面有可以傾訴的好朋友嗎? 「有,但是抵擋不住家庭的壓力!」


親情、友情、加上成長過程中對身份認同的迷惑,讓不少青年人誤認死亡是唯一的出路!


母親很驚訝,她說:「從來沒有聽過女兒這樣表達。最初聽到大女兒要自殺時,人都嚇壞了,還以為是她與父親無法相處,現在才知道,與整個家庭都有關!」


二女兒很少說話,兩眼卻全神地接收每個人的訊息,小弟不停引人注意,最後畫了一幅嘴巴被封住的圖畫。在這個家庭,「說話」是個不斷出現的主題:父親的沉默,母親的有聲無處發,二女兒的選擇性不言,小兒子的不停發聲,大女兒卻無法把聲音隔離,合起來就像一幕交響合奏。


其實人人都有滿腔情懷無處舒發,都需要一個樹洞。尤其失去樹洞的母親,積聚的情緒快要爆炸,讓孩子操心得圍住她發愁。其實男人不懂表達沒有問題,做個靜靜的樹洞就成。即使聽得耳朶長繭,起碼讓老婆滿意,孩子安心,他們才會放下焦慮,投入外面的世界。


記得一首七十年代的流行曲嗎?其中有兩句是「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當家庭關係變得說而不聞、或聞到的都是噪音,就不會有人活得舒暢,孩子也會百病叢生。


所以家庭評估,並非往家庭𥚃找問題,而更重要的,是找尋出路。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