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父母不可不知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攝影: 社欣@4砵典乍街



夫妻不和與孩子有什麼關係?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那是兩個層次,兩者究竟有何關連?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也是家庭治療師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根據一般常理,孩子出現問題,我們就應該協助父母處理問題,而不是不停兜圈子。問題就出在這裡:因為如果父母本身存有長期解決不了的瓜葛,在處理孩子問題時,就會出現各式各樣的互動模式;不是雙方對峙,就是各自為政,互相抵銷。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一些簡單的的問題也難以處理。


我們見過一個十四歲患有甲型糖尿病的孩子,父母為此憂心不已,但是卻無法成功監督孩子每天準時打針。探討之下,才明白這是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婆媳問題,導致夫妻不和,種種紛爭無從舒解,家中愁雲滿佈,對孩子的病情也是各懷心事。孩子成為家中焦點,每一針都帶着整個家族的千愁萬恨,每一針都帶有千斤重。


簡單的事情况且如此,如果問題涉及複雜的心理狀況,就更加難以對症下藥。加上孩子最憂心的往往就是父母的不和,一旦卡在「鐵三角」,就更難突破。所謂鐵三角,就是當父母關係入危機,孩子就會自動加入,形成一個三角鼎立的局面,從而穩定父母關係的不安定。處於三角形勢的孩子很難抽身,因為處在那位置就只能看到父母,而父母也只看到孩子。每個人都在竭力撐着這個無形的重鼎,父母又如何有餘力處理孩子問題?


例如這個八的男孩,情緒失控,在學校有偷竊行為,被診斷為多動症。但是在家庭評估時,只見他半個小時動也不動,全神關注着父母。父母表面好像沒有什麼爭執,孩子卻一直黏着母親不放手。父親承認在教導孩子方面的確與母親有很多分歧,但是他因為工作關係,聚少離多,就把教導孩子的責任都放在妻子身上。現在孩子出了問題,需要父母一起處理,問題就來了。母親已經習慣沒有丈夫的日子,孩子才是真正的伴,丈夫反而成為外人,格格不入。她坦言:「沒有他更加方便!」孩子現在有了「病」,更是振振有詞,旁若無人,誰也管教不了。

父親四處為孩子找尋療法,就是無法明白家庭氛圍才是孩子的特效藥,他不解:「每個家庭都會有矛盾,那不是很正常嗎?與孩子的問題有什麼關係?」


他只說對了一部份,每個家庭都有矛盾,但是每個家庭都要有歡樂,如果前者多於後者,孩子就很難活得舒。尤其當父母的矛盾長期不能解決,孩子對父母關係就更加敏感,表面的平和騙不了他們。


尤其是母親,她的焦慮是那般明顯地㩗帶在臉上,她終於忍不住痛哭失聲,告訴我們:「孩子出生後,我就一直感到無限委屈、鬱結,不但沒有得到支持和關心,只有不停的責罵和冷落…」


不用解釋,也可知母親的創傷有多,絕不是父親口中的「一般家庭矛盾」。也許夫妻的最大悲哀,就是各人對共同經歷有如此不同的感受;而孩子,一出生就吸收着大人的千絲萬縷,又如何有可能感到安全?怪不得大多時間都是處於隱晦的不安狀態。好在父親終於明白過來,決定要與妻子修好,孩子才能漸漸放下母親。


另一個十六歲的女孩子, 也是情緒失控,特別與母親糾纏,嚴重時鬧到報警、甚至被送精神病院,一關就是一個月。這是一個由內地移民香港的家庭,孩子因為轉學被迫降班,跟着來的種種不順利,我們都以為她只是難以適應,但是她說:「這本來也不是問題!」最後才知道,父母為孩子的問題痛心,孩子卻為父母關係的疏離苦惱。


孩子氣沖沖地指出:「他們老是說我,自己卻一點溝通都沒有,沒有溝通,為什麼又不離婚?」


原來母親教孩子很有原則,認為父親縱容女兒,父親卻指責母親過於嚴厲,只會讓孩子更加反叛。每次母女爭執,父親不但不支持母親,反而沉默抗議。


治療師多次調停夫妻關係不得要領,這才發覺,父母根本不明白夫妻關係,與母女衝突有什麼關連?


父親:「女兒是女兒,父母是父母,她的問題與我們有什麼關係?」


母親:「你全部心思都放在女兒身上,那我呢,我也要你關心呀!」


父親:「女兒不正常,當然要多些關注她」


母親:「那麼我也要不正常,你才關心我嗎?」


父親:「如果你也不正常,我就要崩潰了!」


這段對話,可以代表很多父母的心聲,很多人真的看不到家庭關係是一環扣一環,由很多次系統組成的一個整體,好像一張無形的網,把全部人連结起來。


但是說他們不明白也並非全對,因為母親很快就告訴父親:「夫妻是家庭之本,我們的關係好,孩子與我們的關係才好!」


父親低頭苦思,終於說:「關係是相向的,你要我關心你,你有關心我嗎? 不也是顧着看手機?」


原來父親也不是真不懂,只因寵孩子容易,寵老伴難;但是一旦婚姻要靠孩子來維持,父母就會成為孩子的負擔,明智的父母不可不知。

 
 
 

1 comentário


Sarah Tam
Sarah Tam
13 de dez. de 2023

管教孩子到底是父母都有責任,還是賺錢的賺錢,主婦/夫就全力承擔教養孩子的責任?如果說孩子表現好是孩子天資聰穎,孩子出問題就是主婦/夫教導不力,這種工作、角色會有人樂意做嗎?又如果雙職家庭,要怪誰呢?在問題的外圍看上去,近年的各種精神健康問題標籤好像就成了很好用的kitchen sink,孩子有甚麼問題,與其說父母都有責任和做得不好的地方,不如用孩子的「病症」去合理化所有不如意或令人不快的事。短期內,這好像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但深層矛盾沒有處理,孩子也難以專注自己的發展....正因為這樣,我特別欣賞李博士在與家庭工作時的眼光,她不會被孩子的標籤牽制,而是會為孩子制造一個場境,讓他/她顯現出最沒有問題的一面。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要否定其他專業人士的診斷,而是要與孩子和家庭一起找大家之前沒有想過的出路,也讓家中的成人不要再躲在標籤後面,繼續各自悲哀。

Curtir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