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如何調整情緒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攝影: 阿執司@4砵典乍街



這少女問我:「你可以幫我復原嗎?」


我說:「我們可以嘗試。」


她又問:「你有高血壓嗎?見我前最好先吃藥。」指指她身邊一個陪伴她的親友,她告訴我說:「我發作起來,我的哥哥起碼要用半個小時才可以讓我安定下來。」


我答:「這個記錄我一定不能打破。我有高血壓,千萬別嚇我!」


但是才一轉眼,她就已經發作,把自己鎖在洗手間不肯出來,用力打牆。一個本來說話清晰表達分明的青年人,一下子就變成一個完全無助等人搭救的病人。


這是一個什麼現象?


其實這種現象常見,只分別在情況有多嚴重。這些孩子一般都很敏感家庭關係,父母或家族的不和,或其他重要事故,往往都會成為他們童年的創傷,甚至把記憶和情緒都停留在那一個時段;人長大了,情緒卻沒有跟着成長。好像有兩個面孔,正常時候很正常,分析能力比父母還要成熟。但是失控起來,卻像個發難的嬰孩,甚至傷害自己、自殘、自殺都可能發生。


遇到這種情況,別說父母無計可施,連專家也是頭痛不已。因為如果你依着他們,他們就會變本加厲;我們都知道,發病的行為也有其附帶收穫(secondary gain)。孩子尤其明白,在失控狀態下,再無理的要求都會變得有理。像那少女所說的:「如果我的自殘可以讓父母不再吵架,那就已經值得了。」


問題是,如果你不依着她,她就不斷自我傷害。對這些孩子來說,把自己割得遍體麟傷,是一種快感,是一種「爽」。從高處跳下,被拾回來每塊骨頭重新接駁,並阻止不了再次的「一時衝動」。 有個父親自從女兒跳露台後,就把家中通往露台的門永久地鎖上。女兒卻說:「高處並不只有露台呀!」 另一個青年人告訴我們,覺得被自己的心理治療師拒絕,跑上診所的天台自殺,發現天台大門上了鎖,這才避免慘劇發生。這樣高風險的病人,很多治療師都不願意接手,也真的不應該在毫無防備下接手。


歸根究柢,我們要明白情緒的威力有多大,它可以讓人怒髮衝冠做常人不可為的事,也可以讓人自我摧殘任由受傷的情緒主宰自己的人生。七情六欲,不但形於色,還涉及五臟六腑。其實所有人的故事和追求,都與情緒有關,沒有情绪,或者引不起情緒的共鳴,人生就只有一片蒼白,與機械人無異。


但是人也害怕情緒,不是對正常情緒強加壓制,就是任得它野性奔馳。那些嚴重不能處理自己情緒的人,我們稱他們患上「邊緣性人格疾病」。情緒失控會增加衝動性,一發不可收拾就造成悲劇。


因此,心理治療師常常都提醒人說:必需調整情緒!


但是情緒如何調整? 業界的方法可歸納如下:


一、了解自己的情緒


就是觀察自己的情緒反應,思考引發這些情緒的原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緒模式和觸發點。此外,學習辨識情緒的身體感受,例如心跳加快、肌肉緊繃等,都有助於及早察覺情緒變化。


二、實踐情緒表達


情緒表達是釋放情緒並與他人溝通的重要方式。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例如寫日記、繪畫、運動或與信任的人交談。透過表達紓解情緒壓力。


三、培養正向思維


學會察覺負面思維模式,進行轉化和重塑。這包括挑戰負面自我評價、培養感恩心態、尋找積極的解釋和觀點。這樣的轉化有助於降低情緒壓力,提升情緒的積極性和彈性。


四、學習情緒調節技巧


有許多技巧可以幫助情緒調整。其中包括深呼吸、冥想、放鬆練習和身體運動。這些技巧有助於平靜情緒、減輕壓力和焦慮,提升情緒穩定性。


五、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


生活習慣對情緒管理至關重要。規律的睡眠、均衡的飲食、適量的運動和適度的休閒時間都有助於提升情緒穩定和心理健康。此外,避免過度使用酒精或藥物來處理情緒,這只會加劇問題。


說來容易,要執行起來就非有超人的動力和決心不可,恐怕連專家也不一定做得到位。對於那些徘徊在失控邊緣的青年人,大都只有靠藥物和緊身衣來控制。國外有些療養院,不但提供住宿,還有綜合專科團隊二十四小時量身服務,才可舒緩患者心態,而且出院後往往又故態復萌。


情緒管理是一項持續的學習和實踐過程,是一輩子的修行!


那麼我們這些孩子就沒救嗎? 那倒不是,只是並非三言兩語就成。孩子的安全必須是最先考慮,先要佈下安全網,才能商討治療策略。這些孩子往往自少就在依戀關係產生問題,對人際關係特別敏感。像上述那少女,一開始就來試探我的能耐,如果我被嚇着,就只有被她的情緒牽着走;如果不順着她,她又會感到被放棄而發狂。必須經過一番折騰,調整彼此頻道,建立簇新的關係模式,從而療愈過去的創傷。


我們一些成功例子,除了靠青年人自我反省,配合家庭治療,還要聯結有關醫療、教育、及社福界,一村人的合作,才能提供一個助長健康發展的空間。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