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調整情緒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攝影: 阿執司@4砵典乍街
這少女問我:「你可以幫我復原嗎?」
我說:「我們可以嘗試。」
她又問:「你有高血壓嗎?見我前最好先吃藥。」指指她身邊一個陪伴她的親友,她告訴我說:「我發作起來,我的哥哥起碼要用半個小時才可以讓我安定下來。」
我答:「這個記錄我一定不能打破。我有高血壓,千萬別嚇我!」
但是才一轉眼,她就已經發作,把自己鎖在洗手間不肯出來,用力打牆。一個本來說話清晰表達分明的青年人,一下子就變成一個完全無助等人搭救的病人。
這是一個什麼現象?
其實這種現象常見,只分別在情況有多嚴重。這些孩子一般都很敏感家庭關係,父母或家族的不和,或其他重要事故,往往都會成為他們童年的創傷,甚至把記憶和情緒都停留在那一個時段;人長大了,情緒卻沒有跟着成長。好像有兩個面孔,正常時候很正常,分析能力比父母還要成熟。但是失控起來,卻像個發難的嬰孩,甚至傷害自己、自殘、自殺都可能發生。
遇到這種情況,別說父母無計可施,連專家也是頭痛不已。因為如果你依着他們,他們就會變本加厲;我們都知道,發病的行為也有其附帶收穫(secondary gain)。孩子尤其明白,在失控狀態下,再無理的要求都會變得有理。像那少女所說的:「如果我的自殘可以讓父母不再吵架,那就已經值得了。」
問題是,如果你不依着她,她就不斷自我傷害。對這些孩子來說,把自己割得遍體麟傷,是一種快感,是一種「爽」。從高處跳下,被拾回來每塊骨頭重新接駁,並阻止不了再次的「一時衝動」。 有個父親自從女兒跳露台後,就把家中通往露台的門永久地鎖上。女兒卻說:「高處並不只有露台呀!」 另一個青年人告訴我們,覺得被自己的心理治療師拒絕,跑上診所的天台自殺,發現天台大門上了鎖,這才避免慘劇發生。這樣高風險的病人,很多治療師都不願意接手,也真的不應該在毫無防備下接手。
歸根究柢,我們要明白情緒的威力有多大,它可以讓人怒髮衝冠做常人不可為的事,也可以讓人自我摧殘任由受傷的情緒主宰自己的人生。七情六欲,不但形於色,還涉及五臟六腑。其實所有人的故事和追求,都與情緒有關,沒有情绪,或者引不起情緒的共鳴,人生就只有一片蒼白,與機械人無異。
但是人也害怕情緒,不是對正常情緒強加壓制,就是任得它野性奔馳。那些嚴重不能處理自己情緒的人,我們稱他們患上「邊緣性人格疾病」。情緒失控會增加衝動性,一發不可收拾就造成悲劇。
因此,心理治療師常常都提醒人說:必需調整情緒!
但是情緒如何調整? 業界的方法可歸納如下:
一、了解自己的情緒
就是觀察自己的情緒反應,思考引發這些情緒的原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緒模式和觸發點。此外,學習辨識情緒的身體感受,例如心跳加快、肌肉緊繃等,都有助於及早察覺情緒變化。
二、實踐情緒表達
情緒表達是釋放情緒並與他人溝通的重要方式。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例如寫日記、繪畫、運動或與信任的人交談。透過表達紓解情緒壓力。
三、培養正向思維
學會察覺負面思維模式,進行轉化和重塑。這包括挑戰負面自我評價、培養感恩心態、尋找積極的解釋和觀點。這樣的轉化有助於降低情緒壓力,提升情緒的積極性和彈性。
四、學習情緒調節技巧
有許多技巧可以幫助情緒調整。其中包括深呼吸、冥想、放鬆練習和身體運動。這些技巧有助於平靜情緒、減輕壓力和焦慮,提升情緒穩定性。
五、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
生活習慣對情緒管理至關重要。規律的睡眠、均衡的飲食、適量的運動和適度的休閒時間都有助於提升情緒穩定和心理健康。此外,避免過度使用酒精或藥物來處理情緒,這只會加劇問題。
說來容易,要執行起來就非有超人的動力和決心不可,恐怕連專家也不一定做得到位。對於那些徘徊在失控邊緣的青年人,大都只有靠藥物和緊身衣來控制。國外有些療養院,不但提供住宿,還有綜合專科團隊二十四小時量身服務,才可舒緩患者心態,而且出院後往往又故態復萌。
情緒管理是一項持續的學習和實踐過程,是一輩子的修行!
那麼我們這些孩子就沒救嗎? 那倒不是,只是並非三言兩語就成。孩子的安全必須是最先考慮,先要佈下安全網,才能商討治療策略。這些孩子往往自少就在依戀關係產生問題,對人際關係特別敏感。像上述那少女,一開始就來試探我的能耐,如果我被嚇着,就只有被她的情緒牽着走;如果不順着她,她又會感到被放棄而發狂。必須經過一番折騰,調整彼此頻道,建立簇新的關係模式,從而療愈過去的創傷。
我們一些成功例子,除了靠青年人自我反省,配合家庭治療,還要聯結有關醫療、教育、及社福界,一村人的合作,才能提供一個助長健康發展的空間。
Комментари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