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孩子為什麼要尋死?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插畫: 小魚



孩子為什麼要尋死?這是一個沉重的問題。


因為要準備一個有關青少年自殺的工作坊,翻查了我們過去二十多年的資料,驚訝地發現,原來死亡的威脅,並非只是老年人的事。所謂存在的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一種對自我存在和生命意義的質疑,死亡的念頭, 原來同様甚至更敏感地散播在青年人的意識中。


記得一個十歲的小男孩,在學校的問卷上填上自己想要跳樓,嚇壞了老師和父母。基於青少年的自殺現象是那樣地令人憂慮,學校和醫療界都希望及早防範,也因此警鐘四起。


我看這個小男孩,年紀雖小,說話完全像個大人,父親教訓兒子,很快就成為兒子教訓父親。父親叫兒子不要講粗口,兒子講得更痛快,父親想指出兒子的過錯,兒子反過來挑戰他的權威。很快就發覺,這孩子極有能力把自己從被告的位置變成檢控官,而父親卻從檢控的位置成為被告。


一個小屁孩為什麼會俱有如此威力?理由很簡單,因為母親站在孩子一方,他就威力無比。怪不得父親投訴:「不怕神一般的對手,只怕豬一般的隊友。」


原來這對夫妻的結合,一開始就遭受女方父母強烈反對,認為男的配不上女的,尤其是妻子的父親。其實男孩出生時,外祖父已經去世,從來都沒有見過外祖父的孫兒,卻從外祖母那𥚃把上一代的是非恩怨全部記在腦裡,成為一個專與父親對峙的聲音。這對夫婦雖然排除萬難成功結合,上一代的阻力卻在下一代延續下去,讓父親永遠不能當家作主。


那麼男孩為什麼要尋死?因為如果一個小孩子過於投入家庭的是與非,往往就會變得個性激烈,當父親強加管教,就會更加不甘心,在忿怒之下,容易衝動失控。


孩子自殺,很多人都歸於外在的壓力或校園欺凌等等,我們的臨床資料卻大部份都與家庭有關。家庭和諧對孩子很重要,孩子往往為長期難以解決的家庭糾紛而困擾,造成他們與父或母其中一人特別密切。不能抽身,是很多青年人尋死的幕後黑手。


尤其在受到大人的指責下,那種不甘心、那種不能𠄘受的不公平、那種痛,往往令孩子失控,甚至選擇死亡。


一個少女告訴我們,她與母親像是連體嬰,不分彼此,受不住不能分開的痛苦,又不停的爭執,互相折磨,最後只有死亡,能成功分隔她們。


另一個少女的自殺,卻剛剛相反。她不是用死亡來離開,而是用自己的生命,換取父母的和合。父母因為金錢問題,無法相容。女兒一出門,母親便離家。害得女兒連課也不敢上。她問:「不都是父母找孩子的嗎?為什麼都是我去找母親?」為此她吞下大量安眠藥。

另一個同樣放不下父母的少女也曾經這樣嘆息:「該死的道德綁架!」


記得妮妮的故事嗎?那個自稱為父母的「決定因素」deciding factor 的青年人,每看到父母處於矛盾狀態,就急得團團轉、情緒激動,多次出國就學,都半途而歸。這些孩子尤其接受不了分離的焦慮,長期把全部情緒繫在父母身上,很難適應外面的世界,費了千軍萬馬的跨專業合作,才能伴她走出迷津。好些青少年人看了妮妮的故事,都說;「我就是妮妮!」


學習放下父母,是孩子的心路歷程。離不開家,做「宅孩子」已經幸運,更糟的是選擇不歸之路。


這些孩子都有一種被悲哀籠罩的感覺,無法找到別的出路,反而在自殘中找到快感。

一個不停自殺的少女用自己的血寫詩,嫣红的血字,字字驚心:

-          不是自殺殺人,殺人的是悲傷! (suicide does not kill people, sadness kills)

-          死亡勝於枷鎖!

-          今天不開心? 不要緊,反正明天也不會開心!

-          他們不斷說自殺不是選項,但是他們從來沒有給我一個更好的選項!


這孩子從橋上跳下,救護人員把她支離破碎的身體重新安裝,而她只等着下一次行動。問題是我們可以預測,卻很難防範。當一個人決定尋死,他必然找到方法,有時即使並非真的想死,也會神差鬼使的死掉。


一個年輕生命的消失,對所有人,尤其父母親,都是一個重大的失落。即使防不勝防,也不得不防。我們在處理有自殺傾向的個案時,都必先為孩子設定一個安全網。除了問卷,一個詳細的家庭評估尤其重要,如果家庭真的存有無法舒緩的問題, 就更加需要趁這機會學習和解,尤其避免矛盾升級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父母在生氣時都會覺得孩子不聽話,其實自殺的孩子最大問題就是忘不了父母的話。孩子也要練就刀鎗不入的「神功」,不能一昧接收上一代的情緒殘餘當炮兵。


要把孩子從家庭的糾纏中拉開來,最好就是協助他們投入學校的環境,因此學校的角色尤其重要。我們在進行家庭評估時每當有校長、老師及學校社工的參與,成功率就大大地增加。


除了家校合作,有些特別嚴重的案例,更需要取得醫療界的支持協調。像妮妮例子的成功,是一個典形「醫教社」合作的模式。

Commentaire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