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與青年人溝通

作者: 李維榕博

士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始〉



如何與青年人溝通?不單是一個讓父母頭痛的問題,連心理治療師也往往束手無策。


青年人對父母最明察秋毫,大人的一舉一動逃不過他們的法眼,要獲取他們的信任並不容易。對他們說教不成,刻意投其所好也不成。看過 The Sixth Sense那套電影嗎?為了接近孩子,心理治療師與他玩了一個遊戲:就是每猜對孩子的心態一次,孩子就要向他走近一步;猜錯了,孩子就可往後退,就是這樣一步步進進退退最後才達成一種共識。


我們總是渴望孩子說出心底話,好像把話說出來,問題就解決了;而很多青年人卻認為,說出來你也不懂,何必費勁?


這天我們面對的正正就是這樣的一個場面:一個十九歲的青年人,因情緒激動而兩度自殺,已經兩年不去上課,把自己關在房間內,拒絕與家人接觸。


這個家庭住在上海,我却在香港用 zoom 與他們溝通。通過互聯網見單獨一人猶可,見一家人就面目不清眼花撩亂。而且接收到的聲音與畫面有一定的時差,別說這青年人不大說話,說了我也聽不清楚,甚至不知道是他在說話,還是誰在說話?大部分時間我都是在問:「你在說什麼?對不起,我聽不到。什麼?請再說一次!」


其實這青年人完全沒有理由對我這個陌生人表達心態。況且沉默也是一種溝通,本身就在傳遞着一種訊息。而此時此境,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青年人是否開口,他稍有動靜,便觸動所有人的神經。


偏偏他最喜歡說的就是「不知道!」而我連這麽一句也接收得不清不楚。在座每個人都為我們着急,父親更是忙着為兒子傳話,生怕我會漏掉青年人的訊息。


靑年人還有一個比他大好幾歲的兄長。從家人口中,得知父母在兩個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離異,長兄隨母親生活,才兩歲半的弟弟就跟隨父親。當時父母關係鬧得很僵,父親禁止兒子與母親見面,直到孩子出現嚴重精神困擾,兩度住院,才同意讓他搬與母親同住。基於少時沒有機會接觸孩子,母親至今仍強調這是導致他們不能溝通的根由。現在父母看來十分合作,同聲為孩子打氣。怪不得哥哥形容弟弟是父母的「調和劑」,又說「因為他,父母處理家庭關係會更小心、細膩一些。」


比起弟弟,哥哥是很積極地在父母當中作平衡,他認為這是他「生存的辦法」。作風不同,兄弟兩人都好像是以不同方式把分手多年的父母繼續拉扯在一起。


既然青年人不想表達,我們只好也做猜謎遊戲,由父母兄長三人輪流猜測他的心態。但是無論他們猜什麼,青年人都搖頭,都說:「不是這樣的!」


那麼究竟是怎樣的?


就在他們三口四舌解釋前因後果之餘,青年人終於禁不住氣。


他嘆一口氣,說:「我本來不想講的,我為什麽會變成這個樣子?是父母見到兩個孩子,就像狼看見肉一樣,都是瘋狂地撲上去,這是造成家庭現況比較根本的原因吧!」


他又說:「雖然他們的行為差不多,都是瘋狂地去接近孩子,然後瘋狂地去以自己的方式,希望孩子做出他們想做出的行為,但是動機不一樣。我爸,他的動機是因為生活過得太滋潤。年輕時就開公司,然後變成一個社會上所謂成功的人,別人看到他都是一口一個奉承。他想在自己家庭裡面也做個非常成功、非常有掌控力的人,所以會不自覺地控制自己兩個孩子;我媽相反,作為這一代的女性,在社會上得不到過多認可,沒有人稱讚她的工作做得怎樣,她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去在自己家中找尋,找尋這份在社會中缺乏的存在感,然後演變而來的,就是她對自己的孩子也非常有控制欲。」


也許青年人不知道,現在把自己關在房中生人莫近地做宅男,也何嘗不是一種控制?


他承認:「其實我也是下意識地在逃避,也一樣不能接受自己。因為我發現在這種高壓力的環境下,我會迷茫,我會找不到答案,然後也只有在這種環境之下,我才會瘋狂的去看書,如果沒有這種環境,我今天大概講不出這段話!」


父母從未聽青年人說過這麽多的話,都感到十分驚訝,也習慣性地向他提出援手。母親聲淚俱下,要求他說:「媽媽願意給你空間,你能否也可以留一點空間給我們,與我們交流?」父親也很懊惱:「你需要的時候我們没有及時解決你的困擾,現在想幫助你的時候,又跟不上你的節拍!」


問題是,一個 19 歲青年所面對的問題,不再是父母所能容易理解及處理的。小時沒法照顧孩子的需要,現在要彌補,就變成滿足父母的需要而不再是孩子的需要了。


青年人總結:「我只找到了問題的根源,還没有找到解決的辦法。希望給父母種一顆種子,讓他们認識到自己是個什麽樣的人。說不定哪天天氣好就發芽了。」


與青年人溝通需要建立一個過程,很艱難地才把話說得岀口,更重要的是有沒有真的被聆聽?種下的種子能否發芽?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