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解開三尺冰封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插畫: 小魚


這個十七歲的大男孩,長得很大塊。母親不停地數落他,說他肥胖,說他吃得太多零食,說他不自愛,小小年紀就患上糖尿病、高血壓等等。


母親也埋怨父親,偷偷在背後給他零用錢,讓他把自己吃成這模樣。


十七歲本來就是一個尷尬的年齡,青年人坐在那裏,毫無表情,什麼都說無所謂,沒有意見。


他被診斷為憂鬱症,已經有兩年斷斷續續不肯上學,最近更是躲在房間不肯出門。


孩子不肯上課,真的讓父母傷盡腦筋,哄也不是,駡也不是。而處理這個難題時,兩個須要冷靜策劃的父母,偏偏又會處於敵對位置,讓事情變得更加棘手。


上述這種關係模式,經常在問題兒童的家庭出現:在應該處理問題時,父母雙方卻在對峙,孩子反而成為父母的旁觀者,問題當然解決不了。


我們的家庭評估程式,除了量度孩子對父母關係的生理反應,同時要關注父母的互動模式,也就是他們關係的動態。模式是不斷重覆又重覆的,因為重覆,所以只要留心,就可以看得出它的樣貌。


為什麼互動模式那麽重要?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共處,配合得好,就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配合得不好,就寸步難行。所以父母要解決孩子問題,就先要瞭解他們是怎樣互動的。


以這青年人為例,由於體形肥胖,個性又內向,學校生活必然不會順利,同輩相處有時是很殘酷的。回到家來,母親又不停埋怨他的體形和一舉一動;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兒子他的人生有多失敗,讓他本來已經低落的自我形象,更是無地自容。父親看不慣母親這種教育方式,把她當作虎媽,不停背道而馳。但是孩子也沒有領情,對於父親的教導,同樣以沉默回應。


我們請父親用自己的方法與兒子交談。原來父親的方法,也是不停教他做人之道,孩子對父親的拒絕,甚至比母親更甚。


孩子說:「我沒有要求,最好是他們都不要理我!」


不理他,就終日躲在房間打遊戲機、吃零食;理他,就是一連串的惡性循環,三個人都只是重覆上述那種完全無效的你追我避。


處於如此困局,很多人都想找到立即解決問題的良方。如果你也這樣認為,就會萬分失望。因為冰封三尺,絕非一日之寒。要解決問題,必須有個流程:


第一、就是解凍:首先要面對孩子的問題,帶出孩子正常的一面。不要因為有了診斷就把他們當作病人,否則他們就會以病人的身份回應。同時要考慮孩子的年齡和表達能力,因為孩子是不一定有問必答的。


我們在測量這孩子對父母交談三十分鐘的生理反應時,發覺他的心率和汗腺都有很大起落,一共有七個大反應。但是問起他來,他卻什麼都說「不知道!」「沒有意見!」


這個時候,你必須沉得住氣,仔細觀察,答案就在你眼前。母親見孩子不回應,立即就着急起來,不是為他解釋,就是催他回答,孩子忍不住,氣得跳腳,當場就向母親大發脾氣。看他生氣時說話還是很有道理,不愧是個十七歲的青年。但是看他與母親爭吵的神情,卻讓人疑惑,因為這不像是正常的青春反叛行為,更似是離不開母親的大嬰兒。遇到這種情形,單是要求母親不要數落孩子,也不會有效。主要還是讓母親與孩子建立適合年齡的分隔。


第二、放大孩子的聲音:孩子的聲音,不單是語言的表達,經過測量出來孩子生理反應的數據,也是一種肺腑之言。因為身體是不會撒謊的,所以身體語言比口頭上的語言來得更為真實。即使孩子不說話,治療師也可以帶動父母分析這些數據,從而探討孩子的內心語言。孩子聽着我們在討論他的心態,忍不住就會插口,這樣治療師就有機會引導他一步步地為自己發言。


第三、家庭關係的前世今生:從父母的親子模式,就可以順藤摸瓜,探討家庭的來龍去脈。原來父親長期不在家,母子相依,才造成如此關係密切。現在父親回來了,與妻子格格不入,與兒子也十分陌生。兒子站起來比他高出一個頭,他卻還是當他是個三歲小孩。他知道妻子的教育模式行不通,但是不知道自己的辦法也是寸步難行。


第四、建立新的關係模式:父母醒覺到自己的方法不奏效, 終於願意放下堅持,從新學習如何做合拍的父母。孩子見到父母改變態度,也一改拒人千里的姿態,願意打開心聲。


孩子終於承認:「其實我很知道自己的心態;無論他們說什麼,我都有很大反應!」


我問:「那麼你為什麼不去上課?避開他們?」


他苦惱地答:「因為他們是我的父母呀!」

聽到兒子的真話,父母也很驚訝。他們一直以為孩子不聽話,其實父母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眼神,兒子都全部吸收。吸收太多了,就變成一種糾纒。孩子離家,從來都不是易事。這次評估,讓這一家三口,由各自獨白變成一起交流,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下一步:如何把新的模式變成常態? 否則一轉眼,又會打回原形。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