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榕專欄
- aaftwebsite001
- Mar 31
- 4 min read
吸毒家庭的動力?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攝影:阿執司
為了要給一個戒毒機構主持工作坊,他們先讓我訪問一個吸毒者的家庭,然後把訪問的錄影片段作為教材。
轉介來的一家四口,父母和兩個女兒,一個十六歲,一個十五歲。據說大女兒與母親吵架,躲在自己房間裡吸食太空油。這是一種新興毒品,可以混合電子煙一起吸食,在青年人中很受歡迎。
父母打開女兒的房門,只見她神色迷糊,翻上白眼,都嚇壞了,即時叫救護車送她入急症室。戒毒機構的社工說,女兒已經六個月沒有復發,但是擔心如果沒有足夠的家庭支援,她又會再出事。
孩子有毒癮,一般父母都會驚心動魄,緊盯着孩子的一舉一動,這個家庭也不例外。但是父母盯得愈緊,孩子愈更反抗。很快就看到母親與大女兒的關係特殊,她們不停地互相指責,無論對方說什麼,另一方立即就有反應。連父親都說,母女二人其實十分相似,都是絕對不肯認輸。坐在一旁的妹妹也是跟着姐姐,同聲指責母親。
姐姐:「媽媽叫我幫她做飯,結果她久久不回來,原來是打遊戲機去了。」
她又說:「是我教她打機的,但是我打幾盤就停,她反而上癮了,一打就停不下來。」
母親很自豪地補充:「我贏了很多獎呢,都擺在家中。」
姐姐:「她什麼事都不做!」
妹妹:「都是爸爸幹活的!」
原以為問題是大女兒吸毒,很快就發現母親比女兒更有癮。父親和兩個女兒,都認為母親才是真正的問題,不停在針對她。母親卻是刀槍不入,一點也不為所動,只是情深款款地盯着女兒,一心一意把焦點放在兩個女兒身上。
她說為了處理女兒問題,獨自上了很多親子課程,而且上完又再上。她口中的大女兒,是個蠻橫無理的青少年,連校長也沒有她辦法,規定好了團體旅遊的衣着,她卻偏偏穿上睡衣前來。
母親:「她的道理比誰的道理都強。」
女兒卻堅持:「我只聽從有道理的人,不怕強權。」
母親也不斷為自己尋求協助,但是她說:「連我的精神科醫生都不肯再見我了,說我浪費資源!」連她自己都忍不住笑起來。
母親的我行我素,與女兒的堅持己見,的確達到爐火純青的對比。
我們都認為父母應該解決孩子問題,但是很多問題行為,都是來自孩子與父母長期糾纏不清的結果。表面看來這母女是彼此拒絕,看清楚就會明白她們其實是過於密切,難分難解。試想想,如果母女之間不是長年緊密共處,呼吸着彼此的氣息,又怎會對彼此的一舉一動、一思一念如此熟悉?她們互相攻擊時都是妙言連珠,句句到肉。遇到這種情形,母親會說,「她以前不是這樣的!」正正是少時都順着你,長大了就發覺這種關係太缺乏空間,會讓人窒息,所以說,這是一種孩子要求分離而又離不開的掙扎。分不開,合不攏,是最磨人的關係模式。一旦成形,就欲罷不能,甚至成為孩子在外面世界的處事模式。所謂性格,其實很大部份都是從家中開始成形的。
母女糾纏,父親並非視若無睹。很多父親都心知肚明,就是無法干預,不知不覺就把自己放在邊緣位置。所以家庭治療的工作,往往就是設法把處於被動的父親,變得主動起來,讓他能夠主持大局。
不問猶可,一問起來,就發現這對夫婦甚少溝通。幾經周折,丈夫終於對妻子吐心聲:「我已經負上家中全部大大小小的工作,下班回來,煮飯、洗衣、加上女兒問題,我心中其實十分痛苦;你卻只顧着打機,一點也不在意。」兩個女兒都站在父親一邊。
男人打開心扉,母親卻完全不為所動,只是漫不經意地對我們說:「是他自己喜歡這樣做的!」
起初我也摸不通她怎能如此冷漠。但是想深一層,就會明白,也許母親需要的,並非一個煮飯洗衣而又心中不滿的男人。也許她覺得丈夫的表白,其實是一種對她的控訴,表示老婆有多糟。總之,她對父親的態度毫無興趣,眼睛繼續牢牢盯着女兒。
家是一個多面孔的動物,不同角度會看到不同東西。家也是一個大洋葱,剝去一層又一層外衣,才可看到端倪。
那麼,這個家庭現狀與少女吸太空油有什麼關係?
首先,我們要走入家庭,看到其關係網絡的縱橫交錯,才能明白孩子的問題究竟來自怎樣的家庭背景。也可以趁機發揮父親的能量,即使夫妻不和,他仍能夠在母女糾纏中扮演一個關鍵性的角色。
父親終於挺身而出,對妻子說:「孩子已經長大了,你不能看得那麽死緊。」他提議夫妻二人出門旅行。妻子聽了面色大變,忙說:「不可,不可,孩子一定會岀事!」這才明白,母親是那麼不能放下女兒,怪不得兩個孩子都強烈反抗。
好不容易,我們說服父母親一起出門,女兒也答應一定不會惹事。我其實一點也不看好,沒想到兩週後他們回來,真的成功達成任務。
我問女兒:「你連校長的話都不聽,怎麼這次那麽合作?」
她答:「有道理的我就聽!」
要講理,也許這就是青年人對大人的基本要求!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