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母親的武士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攝影:阿執司


這個家庭老遠的從北方到香港來找我。但是在半途上他們改變主意,不想來了,又覺得不好意思取消,所以還是在約定時間出現。


我很好奇,本來找我幹什麼?怎麼途中改變主意?為什麼最後又來?


來的是一對母子,一個長得十分得體的中年婦人。她說長年受婚姻的折磨,讓孩子也不好受,現在想通了,她說:「我好,我兒子就好!」我想,既然想通了,也實在不必千里而來。


但是兒子卻有另一番說法。這個十九歲的青年人,眉清目秀,長得十分高大。他說:「母親被治療師洗了腦!我恐怕這次一來就回不去了。」


我不明白他的意思,母親怎樣被洗腦了?又怎麼一來就回不去?


據說父親本來打算一起來的,但是兒子不肯見他,所以只有母子前來。


孩子說:「從三歲開始,我就看着父母親的不和,我的父親是一個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人。他在我很少時就搬到外地工作,兩地分居,我與父親很少見面。後來我與母親幾經艱辛,才說服父親逃到外國讀書,由中學到大學。但是心中創傷一直存在,我是沒有家的人!」


他又說:「母親始終放不下父親,無論他對她的傷害有多大,她都妥協。我媽完全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我教她一定不可任人擺布,一定要有自己的尊嚴。 她就是不聽,後來我絕食,才迫使父親就範。讓我們成功出國。


孩子已經上大學,但是母親生病回國了,兒子也就跟着回來,接着就不肯回去上學。母親說是他不屑用父親的錢,他自己卻說:「我沒有把母親保護好,讓別人乘機而入!」


誰乘機而入了?


他說:「我覺得母親被心理治療洗腦了!」


哦?


轉介這個案的輔導員就坐在面前,青年人望着她繼續說下去:「每次母親與父親接受輔導回來,她都是滿懷希望;但是沒過幾日,又打回原形,變得哭哭啼啼。我看她的眼淚,由悲哀的哭,變成邪惡的哭,我真的受不了。心理治療不是讓人健康嗎?為什麼只會把母親變得更絕望?最後還不是由我來收拾殘局?」


原來他最害怕的,就是見到母親情緒起落。在他的下意識𥚃,母親的情緒最不可靠,失控起來,連他也隨着大起大跌。他的談話,死亡的陰影總是在字裡行間出現。後來才知道,他一直在警告母親說,如果這次她又情緒崩潰,他就拉着她一起去跳海,一了百了!他不停說這次可能回不去了,指的就是這個打算。相信母親也是被孩子的言談嚇驚了,所以不停向他保證:「我想通了,一定會好好照顧自己,不用你擔心了!」


可是母親這些希望為孩子減壓的話,只會讓他更加放心不下,甚至認為大人都在給他洗腦,怪不得他們在來見我途中如此猶豫。上一代的恩怨情仇,真的不是找人吐苦水就成。因為長久生活在家庭不和的氛圍中,看着母親或父親那鬱鬱寡歡的嘴面,孩子往往就會挺身而出,像變形金剛一樣,改變自己的形象,彌補家中缺乏的角色。


最常見的,就是像這青年人的例子,他取代了不能保護母親的父親,甚至要與母親同生共死。心理分析會認為這是典型的「戀母情意結Oedipus complex」。 我的老師卻稱這些男孩為「母親的武士」,他們的使命就是為保衞母親而戰;不幸的是,他們開戰的對象往往是父親。


我問青年人:「你自己的人生尚未開始,真的打算永遠成為母親的伴嗎?」


他十分乾脆地答:「我願意!」


他反問我:「為什麼不能保護母親?」


說真的,保護自己的母親怎麽會是問題?孩子的天性,就是保護父母。問題是,母子的情懷一旦發展到如此難分難解,孩子的自我發展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同形式的情意結,我覺得不斷給青年人貼標籤也無濟於事。倒不如先去了解這個全部心思都放在母親身上的青年人,究竟還有沒有什麼其他興趣?


改變話題,才發覺這青年人的嗜好很豐富。他說喜歡作詩,而且是古詩。娓娓道來,真的很有心得。我告訴他,我很喜歡看「唐宋八大家」的電視片集,他說片裡很多典故都是錯的。說起詩詞中各種有趣的軼事,這個本來蒼白的孩子,變回一個很有趣的青年。


他感嘆:「我也想在世上留下一點我的存在!」


我們談得高興,我也就放膽向他開玩笑:「留下你的詩詞就好,千萬別跳海,別弄髒我們的大海!」


母親也笑着說:「如果他又吵着與我一同跳海,我就說:要跳自己跳,別拉着我!」


我們在笑聲中道別。


收到青年人寄來的詩詞,有點老氣,却處處反映他那找不到家的迷惘:


【疏影】


秋江靜泊。想愁人漸老,夜寒冥寞。

浮岫空濛,浸染霜天,恍然月色初覺。

嬋華不訴千般怨,但添得,三分離索。

自往來,無處還鄉,多似野雲寥落。

燕雀猶驚細雨。盼東風未悄,平事如昨。

舊夢情懷,舊日羈思,早與碧煙淡薄。

依稀卻看前朝暮,似悔憶,當時輕約。

算而今,鬢掛秋霜,把酒夜歸西閣。

 

【七絕】

            

綠野鄉鄰知此函,暮雲影裏下江譚。

閒中莫向閒人問,自在家山是客山。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