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维榕專欄


如何打造好氛圍



作者:李維榕博⼠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插畫: 社欣@4砵典乍街


我們常說,父母活得好,孩子就會好!但是活得好是什麼意思?怎樣才算活得 好?


看過一部孩子的漫畫,其中一段形容事情做得好壞的分別:事情做得好,就是 一副超滿意的嘴臉;做得不好,就是一臉沮喪的表情!同樣道理,活得好,就 會心平氣靜,滿面安詳;活得不好,就會愁雲滿面,處處散發出讓人不安的氣 息。孩子天生就是看父母臉色的專家,一眼就知道你活得好壞,因為他們生下 來就是看着父母長大的!


活得好,並非指個人成就或榮華富貴,也不等於事事如意,所謂「人生不如意 事十之八九」,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一份煎熬。活得好,是一種生活態度, 一種自我排解的道行,一種百折不撓的彈力。不知道是誰說的:「生活虐我千 百回,我待生活如初戀」,也許不一定這般浪漫,但是要對抗人際關係的衝 擊,非得有點自得其樂和自我修復的功力不可。

因為人是活在關係中的動物,我們的安危和自我價值,大多與人有關。有時事 與願違,當你覺得被最親的人背叛,被最依賴的人拋棄,又或者對家人夢想幻 滅,當我們受傷了,在傷痛中哀號之餘,記得孩子在看着!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妻子向丈夫投訴多年來的苦痛,由原生家庭上一代的不公 平遭遇,以至此時此地的困擾,丈夫的回應是:「過去的都過去了,現在再說 也沒有用!」妻子聽了不但沒有平靜下來,反而加倍指控,丈夫百辯無詞,最 後就沉黙不言。並非丈夫的話說得不對,而是這些看似安慰的話,背面意義其 實是叫妻子「閉口」,對方哪有不生氣的可能?

但是如果妻子繼續理正氣壯,堅持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把一生的不幸都化 成「語言上的腹瀉」( verbal diarrhea ),那麼丈夫也只能長期投訴頭痛不止。 一個死攻,一個死守,是不幸婚姻的寫照。


反而是那被認為出現問題的兒子對他們說:「我們是小孩子的時候,總以為身 邊人都要依從自己的意願,長大了就知道這是行不通的,每個人都要學會妥 協,尤其是配偶之間!需要懂得互相尊重!」


這些夫婦大都身經百戰,生活經驗豐富,當中不少專業人士,為什麼要靠孩子 肺腑之言,向他們當頭棒喝?道理很簡單,人在爭持中總是看不到自己的盲 點,就是看到了,也會明知故犯。


家庭的最大不幸,就是每個人都堅持以明知沒有效用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結果 不但問題解決不了,還不知不覺為家庭打造了一種令人窒息的氣場,讓誰都不 能動彈。長年僵住,白白浪費了大好時光。


問題是,青年人雖然說得很對,父母也絕對贊同,只是一轉身,又會繼續以固 有的模式對峙。因為很多長久養成的習慣,已經成為我們的「潛意識行為」, 不經思索就自然發揮。近期的大腦研究指出:人的行為有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受 「潛意識」指使,只有百分之五是真正受到「意識」的控制。這發現,大大地 推翻了「人是會思想」的定論。不是不會思想,而是真正思想的時候不多。因 為大部分行為都受「潛意識」掌控,而「潛意識」又是甚為懶惰的東西,完全 是「自動波」,前面吸收了什麼經驗,現在就怎樣操作,除非事態嚴重,「意 識」才有機會發揮作用。怪不得弗洛伊德說:「我們的重要學習都是在挫敗中 產生!」

既然要受到挫敗才真有醒覺,在遇到人際關係困擾時,千萬不要那麼容易就 說;一切都過去了,不要再想!這些回應,不但對當事人毫無作用,如果你是 對方的配偶,更可能惹來對你暴跳如雷。最好還是乘機自我反省;我是否打算 繼續以這種態度處理我的人生?我要怎樣擴展我的角色,才可以洗滌家中的愁 雲慘霧?別讓孩子看得彆扭!


青年人為什麼出現問題?除了長期擔心父母之間的糾結而影響自我發展,還有 一個更不容易為人知覺的原因;就是如果父母長期關係緊張,家庭中所積累的 那股風雨欲來的危機感,很容易就會凝聚成一種讓人無法安頓的焦慮,籠罩着 家中每一個人,更會潛移黙化地營造了孩子的個性發展。


想起有一次去南非講學,一位當地的同僚對我說,他們在整理家庭圖的時候, 除了追溯每一代的人物,還特設一個代表家庭氣氛的象徵,因為他們認為一個 家庭的整體氛圍,會重重地影響着每一代人的精神健康。一個真正和諧的氛 圍,讓人如沐春風,孩子身心愉快,就有能力應付各種困難;而一個滿是苦澀 的氛圍,讓人如坐針氈,無法感到安全,又如何健康發展?


既然「潛意識」是如此威力重大,我們就更要好好運用所餘不多的「意識」, 阻止它盲目闖禍!也許每個家庭都需要設立一個家庭氛圍感應器。像交通號 誌,紅燈亮起,就立即收兵,休養生息。黃燈時也必須小心翼翼,這樣大家才 會刻意打造一個長期綠燈的氣氛,想活得好,就要清除惡習!


人生免不了千差萬錯,但是起碼可以避免泥足深陷!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