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阿執司影評

阿執司再三談母與女

作者: 阿執司@4砵典乍街

(Photo Credits IMDB)


《美國女孩》(American Girl) 是一套2021年的台灣電影,最近在網上電影平台熱播。故事是導演自身的經歷改編而成,發生在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 肆虐下的台灣。整套電影瀰漫著一種沉重的不安感。莉莉與宗輝兩夫妻育有二個女兒芳儀和芳安。 莉莉因為嚮往美國的生活,多年前與兩個女兒搬到當地,丈夫則留守台灣繼續賺錢養家。好景不常,莉莉確診乳癌。因美國醫藥費高昂,要回到台灣就醫。兩姐妹都已經適應了美國當地的生活,對要回到台灣都感到十分不愉快。姐姐芳儀尤甚,因她很喜愛馬匹,而好朋友也在美國當地。母親莉莉也不喜歡回到這個破破舊舊的家中。一方面因為自己要治病所以回到台灣令兩個女兒不快感到內疚,也對自己將要面對的治療感到徬徨不安。對芳儀來說,兩姐妹要迫在同一間房間,再加上家中緩慢的上網連線使她不能聯繫朋友,叫她更感孤獨和沮喪。沒多久,父母為芳儀找到了一所初中上學。而母親也很快便動了手術,接著進行化療。生性愛自由的芳儀很難適應傳統的學校生活。無數的測驗功課和背誦,同學也總覺得她是個假洋鬼子,不太理睬她。好不容易認識到一個好友,又因為自己功課不好,好友的母親著好友要跟她疏遠。與此同時母親也要面對化療帶來的身體不適,及每天都活在「萬一我死去」的恐懼當中。父親為口奔馳,經常迫於無奈要長時間不在家。年幼的妹妹見父母時常吵架,生怕他們會離婚。家中每個人的情緒都不好,爭吵不斷。母女二人其實都很痛惜對方,芳儀卻怪母親不夠勇敢經常只擔心自己快將離世。有一次芳儀在情緒失控時冷不防對母親道,「你自已得癌症,令全家人都像得癌症一樣!」


有一天,班主任發現芳儀在網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名為 "I hate you mom"。為了幫助她處理與母親之間的誤會,班主任鼓勵她把文章翻譯為中文講稿來參加演講比賽,希望她會邀請母親出席,好好對她說出自己的心聲。臨近演講比賽,妹妹芳安卻因為發燒咳嗽和有肺炎徵狀進了醫院隔離病房。芳儀的母親當然去不了参與演講比賽,母親不知道女兒的用心良苦,怪女兒只想到自己,女兒也說母親只想到自己,兩人吵鬥打作一團。父親也因為芳儀大發雷霆著母親去死,打了她一頓。後來醫院終於來電,妹妹並非感染SARS, 可以回家了,眾人立時鬆了一口氣。父親趕忙衝去接妹妹回家,一個人在家樓下的梯間坐下,終於按捺不住崩潰痛哭。


芳儀的演講稿上寫著:「在這個世界上,我最不想成為的人是我的母親……她的恐懼,會成為我的恐懼......她的軟弱,會成為我的軟弱 ……。」好友問芳儀究竟氣她母親什麽。芳儀道:「我覺得她可以做得更好……」好友說:「若果那已是她的最好?!」芳儀無語。片末,芳儀主動叫母親幫她採耳,跟母親冰釋前嫌。母親說:「我很愛妳,妳知道嗎?」


成長中一直被視為堅固磐石的母親突然變得脆弱如此,作為女兒又有甚麼可能不崩潰? 由擔心到無奈到厭煩繼而憤怒,母親與女兒的愛與恨糾纏,就是如此微妙!愈是痛惜對方,愈是能說出最尖酸刻薄的說話!那就是人與人關係的吊詭之處。



 
 
 

Komentáře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