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愛情廢話

三:愛是凡事忍耐?

作者:愛情大師吳敏倫









今天我要說的愛情廢話,是出自西方宗教的,但因為近世西方文化滲透全球,即使不信西方宗教的人,也不知不覺受其影響,所以必須拿它出來討論一下。


天主/基督教聖經哥林多前書內有一段經文,被宣傳為愛的箴言、真諦、定義或金句,教徒行婚禮時常由主禮者宣讀或在禮儀節目表或傳單內附上,用作教導夫妻如何相愛的金科玉律,久而久之,連外界不是信徒的人也相信了,跟着去做,累人不淺。


那段經文是這樣說的:「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家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先詳細一點說這章節的出處。基督教稱的《哥林多前書》 或天主教稱的《格林多人前書》,都是耶穌教聖經的一部份。哥林多是耶穌教萌芽時期在羅馬帝國內的一個臭名遠播、奢華淫逸的城市,舉行許多被認為是邪教的儀式,最重要是拜阿佛洛狄忒 (Aphrodite),即是愛情女神、美麗女神、是性慾女神的代表 (相當於羅馬女神維納斯),都性感無比。


公元50年左右,基督使徒保羅抵達哥林多,見這個羅馬帝國的一大都會,雖然物質生活十分繁榮豐富,但道德極其墮落,遂在在當地結聚一群基督徒,建立一個基督教會,之後,他繼續往其他地方傳道,但仍很關心哥林多,所以曾寫書信去指示該地基督徒的行為準則,要移風易俗。上面那節錄便是取自他寫給哥林多人的第二封信 (13章:1-13節),內容泛談屬靈的愛,即是對神之愛,不是指情愛/性愛/男女之愛/婚姻之愛。真正教人如何處理實際情欲、夫妻之愛與關係的章節其實是在該書的第7章:1-40節,但由於某些原因,後來的基督徒凡談到愛情或婚姻或夫妻關係,都不談第7章:1-40節(至於是甚原因,有細讀這章節的人或能猜到一些理由,這裡不贅),他們只拿13章:1-13節來說,並奉之為金科玉律,直到現代,連一些非教徒也學了。


問題是,把本來旨在教人怎樣信奉神的方法轉用來教人在塵世怎樣和愛人相愛,便是張冠李戴,完全離地(不切實際),因為人不是神,自己不是,自己的愛人也不是,結果那些金科玉律只會成為害人不淺的廢話。


怎樣離地、廢話、害人不淺呢? 不必逐句指出,因為整段文字,無非是十多句結構相似的排比句,犯的都是同一錯誤,就是把話說得太盡,全無底線。例如:「恆久」、「不」、「凡事」這些字詞。 「恆久」是永恆地久,即是永遠了,

「恆久忍耐」是永遠忍耐,但又沒有說忍耐甚麼,即是叫人無論甚麼也要永遠忍耐了,那可能嗎? 而且應該嗎? 譬如我丈夫天天毆打我,我是否應該一言不發,「恆久忍耐」才對? 但現代幾乎全部文明國家都立有反家暴法,教人對家暴「零容忍」,究竟誰對?


又譬如 「不計算人家的惡」,那是否若有朋友借了我的錢久久不還,我也不應計算,以後他無論再來問我借多少錢和多少次我也應繼續照借如儀? 若你的答案是應該的話,那我首先便問你借,看你能「不計算」到哪天。


至於「凡事」,更加無稽。「凡事相信」? 我說你欠我一千萬,你相信嗎? 你若相信,便請你立刻還錢,若你不相信,你便不是「凡事相信」。所以,一些這樣說得太盡、全無底線、徹底與我們日常習慣或常識對着幹的「金句」,不是廢話是甚麼?


不過,我在這裡必須說清楚,我不是說這些「金句」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廢話,

我不會把話說到這樣盡,犯上自己也正在批評的缺點這麼笨,我只是說,這「金句」有其特殊的歷史、宗教、起源與背景,將它緊貼在那起源與背景,拿來教人怎樣愛神,是有其意義的,但不能抽它出來去應付俗世的愛情和婚姻,

何況在宗教以外,俗世亦早流行這類錯誤觀念。


譬如以「凡事忍耐」來說,中國人何嘗不也自古便有「忍一時風平浪靜」、「百忍成金」、「小不忍則亂大謀」、「人倫常在忍中全」等說法,還以「忍」奉為中國人的傳統美德? 無非都是「凡事忍耐」的變奏,亦真的有人相信,親身力行。 但有沒有人想過忍的壞處? 譬如忍得多會有害自己身心健康、縱容對方越來越放肆直至闖大禍害及更多人。忍沒有解決問題之所在,只會引來更多問題,卒至一發不可收拾,要救也太遲,後悔莫及了。


總之,在愛情裏面,如果對方做了一些事令你不滿,只要是不成壞習慣的、意外的小問題,可以暫時忍一下,但事後最好還是以事論事地、冷靜地一起撿討清楚,以免再犯才算正路,斷不能信那些凡事XX,不 XX,恆久XX 的廢話。


 
 
 

Recent Posts

See All

Yorumlar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