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愛情廢話

七:愛情升華到親情?

作者:愛情大師吳敏倫




各位有否發覺,有不少親密的青年男女,在外人看來已是一對拖友或情人,但當問到他們已戀愛到甚麼程度,他們卻一同回答:「不要誤會,我們只是很好的知心朋友,全無戀愛的想法或意圖,」有些還可能再加幾句:「其實我們早已約法三章,只做兄弟(或兄妹/姐妹/…),不涉愛情,也不會干涉對方找情人,所以,你們不要心邪,冤枉我們。」聽了之後,你會覺得誰是傻子? 是你還是他們?


另一個常見的愛情和親情不分的例子,出自已經相處很久(譬如十多年以上)而關係仍看似穩定的伴侶口中。若有人問他們之間是否仍有戀愛熱情,他們很多都會笑着答:「愛情? 年紀還小嗎? 有親情還不夠嗎? 比愛情更穩定,更細水長流嘛!」

這樣的說法,還有一些「愛情教育家」吹捧,說情人間的愛情隨時間衰退是正常的,會變為親情,但親情是一種很重要和最穩定的感情,是愛情的升華。


這些話的基本錯誤在哪裡? 是沒先把愛、愛情、和親情的分類和從屬關係弄清楚。愛是一個廣義詞,其中包括很多種不同的愛,如人神、父子、兄弟、朋友、情人、夫妻、人與寵物……等之間都有愛,但每種愛都各有其明文或俗成的運作法,有些規矩是很清楚嚴格的,尤其是在性這方面,如父女或母子或兄妹之間,雖然都有親人之愛(即是親情),但都不能有性交牽涉在內,否則便是亂倫,在很多文化中,若非死罪,也是大罪。


然則,當一對老夫老妻說他們已沒有愛情,只有親情的時候,他們是否已完全沒有性交或其他性接觸呢? 若果仍有。那便是亂倫,至少也是在自欺欺人。但若果雙方真的已無性生活呢? 那麼,可以說是他們的情是改變了,失去了原有的一部份東西,的確可以改稱之為親情,但既然這變化是一種損失,應該視之為退化才對,怎麼竟稱之為進化甚至是升華呢? 是退是進、是升華還是衰退,是可以毫無標準任你說的嗎?


為了支持親情是愛情的升華,有人强調親情比愛情更重要和穩定,但從現實來看,也不見得。在家庭裏,父母偏愛或忽視某些子女,孩子之間的爭風吃醋,長大後爭奪家產,日常婆媳、妯娌、叔姪、三代關係等的問題,難道還見得少?况且因為涉及的人事更多更複雜,奸詐和暴力的程度每每更甚,何來親情比愛情更穩定? 可見都是瞎說的廢話。


本來,無傷大雅的廢話或還可一笑置之。但愛/親情不分可以是個人愛情關係發生問題的一個警號,漠視或甚至美化這些警號,可能耽誤解決問題的機會,累人累己。怎能不小心?


老夫老妻容易用升華來美化他們失落的愛情,年青人卻相反,容易用兄弟、鐵哥、閨密等名義來掩飾他們的愛情,用的無非也是自欺欺人的把戲。他們為什麼要自欺呢? 理由很多。 最簡單的是環境不容許他們戀愛,他們只能否認,做對秘密情人。但更常見的理由是他們自己心理有問題,譬如對當前的愛情關係未有信心,一旦失敗了,會很傷心,或在人前丟臉,所以不如不認。


但不公開戀情有其重大風險,第一,為了假裝二人不是愛侶,便要「假裝」雙方都是自由身,隨便各自參加有很多異性參加的活動,隨便與他們交往,但可隨便到哪個程度,會是很多爭拗的導火線,雙方都確定可以承受嗎? 「假裝」得越久,這類爭拗就只會越來越多,弄至更容易悲劇收場。第二,本來是戀人,却偏要有意無意假裝不是,是很痛苦的,怎能解決需要朝夕見面、你儂我儂、肌膚之親之苦?,為了能假裝下去又略抒難在一起之苦,有些這類地下情侶便要公開結拜或宣稱他們無非是兄弟、閨密、死黨….總之是親情或友情,以為把愛情或性吸引掩蓋下去,便可以毫無芥蒂地「自由互動」下去,像真兄弟或同性朋友般抱头攀肩還不止,還隨便促膝談心、同床共枕,猜枚競酒……等殊不知男女性吸引是人的天生本能,並非把行為改個名字便可消失的,終有一天,「自由互動」之後一覺醒來,才發覺與「結拜兄弟」已一夜春風,麻煩接踵而來,後悔莫及。

總之,一段感情是親情、愛情還是甚麼情。


不是一個人自己便可以說了算的,更不是靠吹牛是甚麼升華、死黨便可解決問題。最重要還是對自己坦白,多作反省,才是好的愛情態度。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entário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