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愛情令人放棄世界?
作者:愛情大師吳敏倫

上幾期談過一些人怎樣出盡辦法去低貶愛情,但說的都是不堪一擊的廢話,不過還有一批死心不息的人,既然低貶它不成,不如除之而後快,說愛情對世界有害,是一種麻醉藥甚至毒藥,要人人避之則吉。
他們說即使戀愛得好,也只是兩個人或一小撮人得到幸福,但因為太幸福沉醉了,所謂溫柔鄉是英雄塚、英雄難過美人關、從此君王不早朝、不愛江山愛美人……等等,便失去對外界的關心,努力和貢獻,總結起來,受損失的還是社會、國家甚至全人類,是得不償失。何況,大部份人的所謂戀愛幸福其實都只是短暫的,好得不久,便互相猜疑嫉妒、不满、嫌弃、责怪、佔有、監控、不信任等等,做成社會的更大損失,以至負累。正如莎士比亞所說: 「完美的愛情令人意志薄弱,不完美的愛情傷害人心。」那又何必呢?
不要以為這些胡扯說話不會有大影響力,其實這種洗腦行動,人類自有文明至今數千年,無論中西,都一直有意無意地運作着,沒消停過。最明顯的便是婚姻制度,歷史上大部份文明自古都行父母之命或媒妁之言的習俗,誰理你是否情投意合?而所謂尊重男女自由戀愛的婚制,在西方才開始了約幾百年,在中國更只約一百年,而且都未算能全面執行。因為所謂自由, 一到結婚,便要限定在一個數目內,最常見是一夫一妻,其他的五花百門,有一夫四妻,一妻多夫……等等,離真正的自由,即不論任何數目或組合,只要當事人知情同意,
社會便接受和見證的這個境界還很遠。
另外,社會上還有一個自有文明以來的勢力,也幫助清除愛情,那便是宗教。大部份現代流行宗教內的神都是不談戀愛的,如果祂(們)有下一代也不是通過與誰戀愛或性交而來,好像凡涉及戀愛性交便已褻瀆神靈似的,所以神職人員如和尚、神父等都要獨身,虔誠的信徒最好也清心寡欲,方能進入或接近神的境界。
可見要讓愛情得到社會尊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裡不談這種要消除愛情的心理從何而來。要談這些,需要出令一本書。 這裡只想指出,在消除愛情者的思路中,其最基本的漏洞或錯誤在哪裡。
先拿莎士比亞所說: 「完美的愛情令人意志薄弱,不完美的愛情傷害人心。」且不論莎翁在哪個情形下或作品裏說過這句話,但單從句子字面的邏輯來看,已荒誕絕倫。「完美的愛情令人意志薄弱」? 但「令人意志薄弱」是一個缺點,這樣一件有缺點的事你又怎能說它是完美? 這等於說好吃的食物是令人作嘔的,不是在自相矛盾嗎? 至於第二句說「不完美的愛情傷害人心」,等於說「不完美的食物會吃壞人」,或「不完美的鞋子會穿壞人」一樣,更是廢到不能更廢了,是嗎?
那麼,好像那些不是大文豪說的反愛情說話就更有邏輯了,但他們也犯嚴重錯誤,是把不是愛情或至少不是好愛情的行為當為愛情典範。真正好的愛情會從此君王不早朝? 不愛江山愛美人? 會不關心外界社會,不為社會努力來作貢獻? 說這些話的人若非有心誣蔑,便是根本不知道真正完美/好的愛情是怎樣的,瞎了眼睛,
請睜開眼看清楚大部份墮入情網的人做甚麼:不是「不愛江山」,不是「沉醉溫柔鄉」,不是「不關心社會,不為它努力和作貢獻」,而是盡快攜手走上結婚之路,然後生子、組織家庭、努力工作掙錢來維持家庭和各人的成長……雖然他們最後能做到多少或維持這方向多久都要看他們的造化,但無論多少,這不都是為任何健康社會製造最需要的養份嗎? 而源頭都是來自他們的戀愛呀!
或許有人仍要辯駁這效果不必來自戀愛,因為單由社會壓力也成,譬如從前的盲婚啞嫁,但這只可說明戀愛不是必須,但這樣說仍不能證明戀愛有害,因為戀愛至少也是盲婚啞嫁的錦上添花。
或許,想未曾體驗過愛情正面力量的人能相信這種力量的存在是很難的,但近世資訊發達,成功人士在接受公開獎項時感謝自己愛侶的貢獻或功勞,都屢見不鮮且場面感人,只有不肯承認現實的人才會堅持視而不見或不信。
其實,真正美好的正確的愛情是這樣的:當你愛一個人,你會「愛屋及烏」,把愛延伸至他(她)的親人、環境、興趣、事業…… 等一切和他有關的事,因為這些事若做得好,可以令他更快樂。當這些事一直延伸下去,你所關心的其實便是全世界,亦即是你會為全世界的好而努力,而不是因愛情而放棄全世界。
數月前,我與一個朋友一家在酒樓聚餐,席中有朋友的16歲孫女在一旁只顧看自己的書,却越看越愁眉苦臉。我問她看的是甚麼書看得這麼苦,她把書遞給我說:「真是看得我一頭霧水,世伯,告訴我,愛情就是這樣的嗎?」我拿過書來,只見書的標題是《我不喜歡這世界,我只喜歡你》,不禁搖頭一笑,說道:「當然不是這樣。真正的愛情是《我喜歡這世界,因我喜歡你》,朋友孫女立即笑逐顏開,拍手歡呼,怱怱拿筆將我的句子寫在書的封面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