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上癮了》

Updated: Mar 9, 2022

作者: 奇樹@4砵甸乍街





卑鄙是濫藥者的墓誌銘。大眾觀念中,「吸毒」伴隨著一系列的道德批判。其中一個想法是,既然這是當事人的選擇,自然要為後果負全責。因此,濫藥者通常承受著龐大的壓力,尤其是來自家人的指責。

D來到診所時,趴在桌上抱頭痛哭:「都是我的錯。我控制不了自己!醫生,你可以幫我戒毒嗎?」

她才二十多歲,修了個空氣瀏海,雙眼在瘦削的臉頰上顯得超乎比例地大。她身上有一股長不大的孩子氣,抽泣的樣子,像一個無助待救的小孩。所以當D說到,以

往的她怎樣流浪街頭、沉淪毒海逾十年、出入懲教機構無數次,我實在難以想像,她描繪的是眼前同一個人。最近幾年,她搬回家住了,少了依賴毒品,結識到穩定的男友,甚至有組織家庭的意願。可是半年前,她又碰上誘惑,這次心癮難耐,意志徹底被藥物支配,花費累積近一百萬!看著難得上軌道的生活,一點一點飛逝,

她無法不投降認錯了。

我問:「過去你進醫院或戒毒村,都因不適應而計劃告吹。是什麼讓你今次下定決心?」

D拭去淚水。「以前無論什麼事情,家姐都會撐我的。但我實在太卑鄙了,她當然生我的氣,我也沒面目見她。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那麼,半年來是誰給你錢的?」

「是我媽。」

濫藥的快感只有自己陶醉,遺害卻是一家人來承受。D的家庭也不例外,而情況比我估計的還要複雜。家庭治療的其中一個概念是,每個

成員對問題的詮釋,都有各自的版本。就如瞎子摸象,所謂絕對正確的「真實」,是不存在的幻象。從D的姐姐和母親口中,事情的來龍去脈逐漸浮現。

D的反叛之路,由父親突然離家遠走開始。當時讀小五的她,以往相信的世界一下子崩潰,她甚至思索,莫非是自己的不好令爸爸拋棄

她?迷茫的靈魂,在社會邊緣尋找愛;母親經歷了嚴重的情緒打擊,自顧不暇之際,將幼女交託給長女。姐姐肩負了保護母親和管束妹妹的角色,雖然結婚搬出去了,跟原生家庭仍然不離不棄。而D跟母親朝夕相處,漸漸學懂了用脾氣操弄母親,繞過姐姐問母親拿錢。姐姐百感交集,一方面怨母親縱容劣行,另一面恨妹妹

不孝,揮霍母親的積蓄,自己多年的付出卻沒有換來肯定。長女的情緒越見激動,母親為了緩衝姊妹間的衝突,繼續暗中出手解決D的財困。

家庭系統的失衡,間接滋長了D的毒癮。忠心的孩子,往往將問題都扛到身上;要達致持久的改變,卻需要每個成員的走位協調。走筆至此,讀者不妨助我一把,這個處境該怎麼辦呢?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