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何謂過於親密?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始>



插畫: 社欣@4砵甸乍街


常聽到人說,這對母子(或母女)過於親密!究竟何謂過於親密,為什麼總是針對母親?


這天我們就見到一對被稱為「過於親密」的母子。孩子十二歲,母子二人都被診為憂鬱症,但是看來最不開心的是父親。他說,從孩子出生開始,自己就成為「靈魂」一樣,再也不被人看得見,無論怎樣爭取,都沒有用。


父親拿着一本記事簿,一宗宗地紀錄下自己的家庭事故。與妻子對話的方式也是如此,像是主持會議;你先說,現在輪到我說,最後由他總結:「我以前無法了解你的行為,現在知道你有精神病,反而釋懷了,你是因為生病,不能自制,我只能接受,不再強求,完!」他的說話像結案陳詞,最後還加上句號:完!


母親與兒子聽着,好像習以為常, 完全不必回應。


我問母親:「他說你有精神病,所以不再強求,你是怎麼想的?」


她毫不在意:「只要他不再煩我,他說什麼也無所謂!」


她補充說:「我與兒子有 pillow talk,睡覺時我們暗自討論:有病的是他,他才是精神病!」


原來她與兒子睡在一起,有他們的「枕頭語」,這樣密切的母子關係,爸爸完全是局外人,哪有不被當作透明人的可能?


父親接受妻子是病人,可不願意放棄兒子。妻子因意外入院,與兒子隔離了三個月,父親認為這期間讓他找到接近兒子的機會。其實孩子極度思念母親,不斷在被窩找尋母親的氣味。好不容易等到母親出院回家,母子又要親又要抱,盡量互相補償。父親當然看得不對勁,努力把兒子拉到自己一方。 父親一心要救兒子,兒子卻只想救母親。


這次意外讓孩子更是加強失去母親的恐懼,他監視着母親:「是否一定要不停吃藥?可以改變生活習慣嗎?早些睡覺會更好!」


他說自己每天一早就醒來,又打手勢指着半空解釋:「看着天空的顏色,一點點地變色,由藍轉紅,又由紅轉白,十分好看!」我覺得他這話是說給母親聽的。他又提醒父親說話不要公式化,要有對話。


這讓我想起一個來自新疆的小男孩,小小年紀就失眠,因為無法想得通父母的問題。


見過太多為了母親的安危而心事重重的孩子,他們都會緊緊地以各種方法守護着母親。這些孩子一般都比父親更明白母親的心事,更知道母親的需要,也更忠心於母親。


像那個武漢的青年人,他對父親說:「我知道母親喜歡吃魚,但是父親不知道,所以每次出外吃飯我都特別會去點一尾魚!」


又像那個西安的少女,她說:「作丈夫的不是要保護自己妻子的形象嗎?爸爸就是做不到,所以即使我媽有什麼不對,我都一定會站在她的一邊!」


看着孩子與妻子如此痴情,很多父親都知道自己入不了局,但是無論你怎樣羨慕或看不過眼,這都是無法制止的情況。也見到很多分開了的父母,因為孩子的撫養權告上法庭,但是孩子偏偏抱着母親不肯分離,很多人都認為孩子受了母親影響。孩子當然受母親影響,只是你愈指責母親,孩子就愈保護她。


有位母親十分苦惱地對我說:「孩子不肯跟爸爸,都說是與我過份親密,連法庭報告也這樣說!」


母親與孩子接近,是天經地義的事,怎樣才算是過分親密?這真的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很多學者認為,鼓勵孩子獨立是西方人的文化,東方思想是崇尚母子相親的。但是從臨床的案例來看,的確有太多無法離開母親的孩子,長久地停留在一個童孩心態,放棄所謂正常人的發展,有些孩子甚至選擇不要長大,回到嬰兒階段。我們認為,過分親密,就是當母親與孩子變成不分彼此,你的感覺成為我的感覺,你的經驗成為我的經驗,同氣同仇。這種情況,一般都涉及母親自己人際關係上的創傷,一些難以遺忘的不幸事件,或是經歷着讓人焦慮的疾病,孩子在旁觀看,不知不覺就接收了上一代的情懷,成為母親的守護天使。


究竟是夫妻關係疏離造成母子親密,還是母子親密造成夫妻疏離?孩子是母親懷胎十月的產品,血脈相連,本來就是母親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但是母親與孩子的關連,總是與父親有關,愈是缺乏夫妻親密的母親,愈會與孩子難分難解,即使沒有父親的家庭,他所留下的心理因素,仍然在不知不覺間影響着每個人的心態。本來也沒有什麼不妥,沒有丈夫的愛護,有個暖心的孩子,也是令人安慰的一回事。


但是母子一旦成為連體嬰,就很難分割。像上述第一個案例,那個男孩也知道要與母親有一定的分離,只是身不由己,他說:「再等一回,再等一回我就把媽媽還給爸爸!」一等就長年累月,再也難以抽身。



因此,父親無論怎樣用力把孩子拖走,都會途勞無功,唯一辦法是接近母親,取得母親的信任,成為母親的伴,孩子看見母親有人照顧,也許願意放下。\所以,在每一對過分親密的母子背後,都有一個站在門外的父親。他一天進不了門,孩子就一天不走。

 
 
 

Comentário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