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忠言逆耳、苦口良藥

作者: 奇樹@4砵典乍街




所有問題都不只是一個問題。意思是說,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對癥結所在很可能有南轅北轍的理解。尤其是人際關係的糾葛,牽涉的持分者越多,事情的貌相也越複雜。


我遇過一對夫婦,太太眼中的問題是「丈夫太不顧家」。丈夫是職業司機,要養活一家四口,一星期七天都在車上度過。太太一肚嘮叨,批評他沒有兼負照顧兩個孩子的擔子,回家就埋首砌模型,「舉止就似個大細佬」,連子女都不聽爸爸的教誨。


丈夫全程在捱罵,閃縮羞澀的神態,確實像個無力招架的小孩。輪到他發言時,竟然語出驚人:「有誰會情願休息日都開車?只是沒其他地方好去而已⋯」從丈夫的角度,母子的關係非常緊密,父親彷彿被排擠成外人,家裡變得苦無立足之地。感覺到地位受威脅,又無處申訴,他只好以慣常的方法應付。迴避衝突的結果,卻導致進一步的孤立。


有趣的是,當我一邊聽著兩人的各


執一詞,第三個角度也隨之浮現。丈夫的某些行為,似乎帶有自閉症特徵。這不等於將他病理化,因為自閉症是一個光譜,大部分人其實都懷有一定程度的傾向。由於不善於觀言察色,妻兒嫌他不夠體貼,自我中心;倒過來,這個爸爸也難以明白,為何自己的態度會惹人反感。


類似的家庭實在屢見不鮮。每個人抱著各自的期望,遇上彼此最脆弱的一環,矛盾便是由此而生。現實上,我們對人的期望往往太完美,對瑕疵卻甚少包容。當一段關係缺乏了溝通和修補的渠道,對矛盾置


若罔聞,芥蒂最終會長成一片隔絕雙方的荊棘。那是因為,我們迴避問題的方式,少不免會刺激情緒、甚至造就對方變本加厲,將已經難解的結越纏越複雜。


治療並非要怪責任何一邊。改變的第一步,是讓當局者意識到問題的多面性,至少尊重對方可以抱持相反的立場。有了這個基礎,家庭才能逐步看清,彼此的行為如何互為影響。以這對夫婦為例,太太跟子女的聯盟,有心無意地阻隔了丈夫的參與,造成他「不顧家」的表徵。換個觀點,要是爸爸承擔多一點家庭責任,改善夫妻關係,就不會被當成小孩子般看待了。


世上豈有完人,即使是天作之合,哪有感情能終身順遂?通常相處久了,太習慣將伴侶當成自我的一部分,卻忘記對方也擁有獨立的角度和感受。批評易、體諒難,我們值得提醒自己,謙遜、禮讓和真誠,是維繫所有關係的苦口良藥。


Recent Posts

See All

Kommentare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