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給太太的一通電話

作者: 奇樹@4砵典乍街



疫情肆虐,陰霾久纏不散,就連住院也形成了一種「新常態」:家屬無法親臨,唯有藉固網電話攀談。取代面對面探病是不可能的事,但時間縮短了,家人理應會更珍惜那寶貴的數分鐘吧?我曾經天真地如此相信。原來,更常見的現實是,這份不便強化了某些家庭裡迴避溝通的習慣。


因為抑鬱症狀的煎熬,這位病人已經待在醫院一段長時間。


勞碌半生,抵達耳順之年,本應坐享收成,卻被一次身體檢查報告的異樣擊沉。自此,他的體力急轉下降,說話氣若浮絲,甚至不敢直視鏡子,怕瞥見自己骨瘦如柴的手腳。潛藏的焦慮一發不可收拾,其中最惶恐的是,自己突然衰老,以後無力陪太太周遊列國,最終會失去她。太太比他年輕,恆常都有運動,然而為了陪伴他,連每日最重視的健身課也擱置了。即使丈夫入院治療,她仍會天天到訪,隔著病房大門上的一個小窗口遙望丈夫一面;纏綿之情,教我們難以理解,他怎可能質疑太太會拋棄自己呢?



客觀的病情逐漸好轉,但他總是聚焦在負面的擔憂,唉聲歎氣,嫌別人不體諒他的苦況。他的願望很簡單,只要藥到病除,自然能安好回家。我們也希望事情可以簡簡單單,因此當他抱怨病徵如何頑固,照顧者忍不住要安撫他「看開點」「積極點」,咬定是他將問題無限放大了。久而久之,這埋下了雙方互相指責的矛盾。


甫見面,他馬上擺出一副可憐的樣子。「今天狀態不好。」我按耐住糾正他的衝動,先聽聽他的看法 。


原來,早上太太在電話上嚇唬他,整天躺在病榻上,遲早要坐輪椅,休想一起去旅行了!太太只不過想激勵他,重燃他自強不息的動力。然而聽者有意,他已經信心萎靡,只想聽一句溫柔的甜言蜜語。「不如我們一起打電話給我太太?」病人這番開場白,叫人眼前一亮。電話撥通了。他朗讀準備好的開場白,反映她今早的說話令他難受。太太馬上辯護,著急也是出於關心。眼見矛盾又一次重複上演,我嘗試打破悶局:你可以教教老婆,話怎樣講會讓你舒服一點?他遲疑了一會,吞吞吐吐地說:「你可以說,加油,努力點做運動,否則就要坐輪椅了...」那不就是太太本來的說法嗎?他尷尬地看著我,卻第一次咧嘴笑了。


這記當頭棒喝,令夫妻二人都發覺,說反話的習慣原來根深蒂固。如此一來,要改變對話方式,同樣需要彼此提點和遷就。我引導他們連番練習,提供一種共同學習的角度,既讓病人直抒己見,亦減輕照顧者「幫不到忙」的無力感。重點是,他們再次聯成一線了--「待你康復以後,我們再一起去環遊世界,好嗎?」隔著話筒,他倆旁若無人地親暱,他臉上掛著甜絲絲的笑容,這次輪到我尷尬了。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