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飛越瘋狂的深淵

作者: 奇樹@4砵典乍街




上一回,筆者以知魚之樂的例子,分析人類的溝通過程,何以經常產生誤會。這個現象,帶出了「交互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的主題。


原來這個概念,跟存在主義息息相關。存在主義是二十世紀初至中期的思潮,受現象學影響,聚焦於人的主體經驗,以及生存所面對的種種限制。其中一道永恆


辯題是,「我」到底是甚麼?追溯至十七世紀,自從笛卡兒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說法,人們大致同意「我」是一個獨立的思考個體。這個想法,被存在主義者所挑戰。他們認為,人不是獨立存在於世上,「我」如何認識自己、建構自我,跟其他人有著密切的關係。所謂「以人為鏡」,當我們企圖獲取任何關於自己的知識,別人的介入必然少不了。法國思想家沙特(Jean-Paul Sartre),在講義《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裡如此寫道:「我們立刻就發現自己處於


一個交互主體性的世界裡。」(We are thus immediately thrust into a world that we may call "intersubjectivity".)


沙特創作了一部劇作《No Exit》,講述三個陌生人死後臨到地府,奇怪裡面沒有火湖,也沒有酷刑器械。三人終於發現,原來要彼此永遠困在一室,這就是終極的懲罰!人際關係若處理不當,我們只能無助地囚禁在外界賦予的定型;劇中的名言「他人即地獄」,便是形容這份煎熬!




精神分析由佛洛伊德創立後的初期,對個案的理解,也是集中在個人層面的潛意識。病徵源自恐懼和愛慾的衝突,是個人的心理平衡出現問題。治療師的角色,盡可能要維持透明隱蔽,才能客觀中立地剖析個案。後人很快發現,這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具體原因在上篇文章已經交代過了。交互主體性的概念,由George Atwood和Robert Stolorow在七八十年代引進心理治療界,深刻影響到現今的理解。


《瘋狂的深淵》(The Abyss of Madness)一書,是治療師當年臨床經驗的思想結晶。作者摒棄傳統的病理觀,嘗試用人性的角度,理解病徵衍生的脈絡。他總結出一點:所謂的瘋狂,也許是對外界失常的正常反應。而我們每一個人,包括治療師在內,也構成對個案而言的外界。因此,我們如何接觸個案,抱持怎樣的認知,其實形成了一種框架,反過來將對方定型為失常。


比方說,醫護人員有一股傾向,將有傷害自己習慣的人標籤為邊緣人格障礙。我們甚少為意,標籤附帶著各樣負面的前設:「他/她又在引人注意了」、或是「這種人很危險」之類。想法影響行為,醫療團隊應對重覆傷害自己的人時,要麼輕蔑地冷處理,要麼比當事人更緊張。這兩種極端的手法,忽略行為背後表達的傷痛,只會換來更極端的情緒失控。自圓其說地歸咎於對方的個性缺陷,卻看不到自己也有份造成這現象,這可以說是文明的野蠻。


這亦牽涉到另一個反思:照顧精神病患者,醫護慣常會提醒家屬觀察其症狀、監督依時服藥。這種父權模式,會否加劇了患者身處的異化和排斥?抑或我們應該竭盡全力,試圖飛越人與人之間的深淵,從而達至人性關懷的醫治?


「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凝視著你。」尼采彷彿在提醒後人,身為精神健康工作者,假如喪失了理解對方處境的耐性,真正瘋狂的其實是我們自己。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