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作者: 奇樹@4砵甸乍街

《知道妳未死就夠了》



「我要回家!」


哇哇大哭的女子叫Anna,瘦削的臉龐加上身軀玲瓏,看不出原來已抵不惑之年。她受妄想和幻覺纏繞,繼而被安排住院。在病房裡她經常吵鬧,為同事和院友們帶來極大的困擾。她的狀況,根本達不到出院的門檻,回家的事可以免談。


「那麼,把我遷到復康病房,那邊可以探病!」


從二十年前病發開始,Anna便沒有獨自生活過。住了數年宿舍,之後一直待在家中。她有一份收入微薄的工作,但基本上都是靠媽媽照顧度日。近日身體更日見虛弱,連出門也提不起精神,彷彿有股黑暗的勢力,不斷施法吸走她的陽氣!


就算被關進醫院,她也不得不犧牲睡眠,通宵唸咒,以驅除有機會降臨的凶劫。現在,她最擔心


的是家裡的媽媽,能否獨自抵抗邪惡力量的攻勢。萬一她出事了,怎辦?


明白了這個處境,醫生跟Anna提議:讓我們給媽媽打個電話吧。


接通後,話筒傳來媽媽的泣訴:「Anna,妳要生性啊!聽醫生姑娘的話!」


Anna一臉平靜,然後以同樣苦口婆心的口吻說:「妳要多點出街走走,吸取新鮮空氣,對身體


好的,最好到河邊逛,那裡的風水更加適合,別長留在家裡啊!」


類似的叮囑來回了數次,Anna望向醫生表示:我談夠了。


難得撥通了電話,還有什麼要交代的嗎?她搖搖頭,再讓媽媽說下去,什麼孤兒寡婦,含辛茹苦養大,下省三萬字,聽得人煩厭至極。Anna 冷冷的道:「知道她未死就夠了。」


但是她卻明顯非常着緊媽媽,為何出言卻這般尖酸直接?母女的


難分難解,到底是怎樣形成?Anna娓娓道來,自己還未夠兩歲時,父母已經離異,成長裡從來沒有爸爸的痕跡。無奈自己不是讀書的材料,無法順利中學畢業,更患上精神病。她並非不想努力,機遇卻受限於能力。慣了依賴媽媽處理生活,媽媽自然把她當baby看待。這幾年,媽媽的脾氣越來越暴躁,對她諸多挑剔,管控加倍嚴謹,家裡總是感覺喘不過氣來。也許是漸漸老邁,工作機會減少,媽媽期望可以由女兒照顧;但女兒就是在魚缸裡養慣了,打理自己也勉勉強


強,這點她心知肚明。當個baby,大人不會對妳有期望,因此不必讓媽媽失望。


「其實我不喜歡Anna這個名字。世上只有媽媽一人稱呼我Anna,純粹因為發音容易,後來叫慣了而已。」


「媽媽只想我做個baby,陪她百年歸老。」然而,baby就是凡事都受人發落、被人支配。要是坦然接受到這點,人際關係就不會常弄得糾纏難清了。


著急於解決問題之先,母女都要更深刻地體會到,彼此間互相牽連和侷限的現象。唯有如此,改變才有機會出現,Anna也可以換個名字、脫胎換骨地過自己的人生。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