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強迫症與家庭遷就

作者:奇樹@4砵甸乍街





經歷疫情爆發這三年,每個人都 染上了某種程度的「強迫症」, 時刻擔心沾到病毒,無法停止重 複性的清潔。然而,臨床所見的 強迫症,卻遠比一般的潔癖困擾 得多。


經過近代腦神經科學的研究,專 家們辨認出強迫症患者失調的腦 部區域,並發現血清素有助抑制 症狀。看來,強迫症是屬於「個 人」的病,跟家庭環境扯不上甚 麼關係。


這個想法當然有誤了!事實上, 正是其非理性的強迫行為,為家 庭和諧帶來偌大的衝擊。偏執的 生活習慣,容易造成人際摩擦; 久而久之,很多家庭寧願選擇退 讓,避免硬碰而生的火花。


學術上,這種現象稱之為 「Family Accommodation」。 概念早於九十年代提出,醫生發 現那些傾向被家庭遷就的患者, 病情相對嚴重,長遠復原的機會 較低。為了鑽研箇中原因,學者 訂立了「Family Accommodation Scale」,作 為量度家庭遷就程度的準則。


根據此準則,家庭遷就的方式, 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 參與,例如幫助檢查門鎖,甚至 妥協於其執念,一同重複地洗手 消毒。另一類是移除觸發焦慮的 因素,如過量的言語安撫,藏起 所有尖銳物品,以至故意繞路來 迴避不乾淨的環境。


目睹家人受病患煎熬,伸出援手 是人之常情,何解會適得其反? 從認知行為治療的角度看,道理 不難明白:治療強迫症,需要打 破用行為(洗手)抒緩內在焦慮 (污染恐懼)的既定模式。醫治 的方針,就是讓當事人逐步面對 焦慮,同時壓制慣常行為的出 現。如同學習一套新技能,透過 重覆演練,最終改變行為模式。


不過,假若家庭對病者的要求千 依百順,他便錯失了面對內在焦 慮的機會。雖然家人的出發點不 壞,希望緩解當下的情緒,但長 遠而言,反而鞏固了一種逃避的 態度。病情越嚴重,家庭越遷 就,患者則越難康復;這也是系 統理論中「complementarity」 的寫照。


以上研究是否就代表,強迫症病 人的照顧者應該立即撇清所有遷 就行為?答案自然不可能那麼直 接。人際關係的多重面向,非一 套準則能全盤描繪。比如說,對 病徵的遷就,也許反映著更深層 的家庭溝通模式,牽涉到成員之 間的邊界,挑戰著處理矛盾的機 制。有可能,病症擔當著某種功 能,取代了以往的痛點,中和家 庭的能量分佈。這些細節都需要 從對話中抽絲剝繭,重整出屬於 家庭自己的脈絡。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