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與家庭遷就
作者:奇樹@4砵甸乍街
經歷疫情爆發這三年,每個人都 染上了某種程度的「強迫症」, 時刻擔心沾到病毒,無法停止重 複性的清潔。然而,臨床所見的 強迫症,卻遠比一般的潔癖困擾 得多。
經過近代腦神經科學的研究,專 家們辨認出強迫症患者失調的腦 部區域,並發現血清素有助抑制 症狀。看來,強迫症是屬於「個 人」的病,跟家庭環境扯不上甚 麼關係。
這個想法當然有誤了!事實上, 正是其非理性的強迫行為,為家 庭和諧帶來偌大的衝擊。偏執的 生活習慣,容易造成人際摩擦; 久而久之,很多家庭寧願選擇退 讓,避免硬碰而生的火花。
學術上,這種現象稱之為 「Family Accommodation」。 概念早於九十年代提出,醫生發 現那些傾向被家庭遷就的患者, 病情相對嚴重,長遠復原的機會 較低。為了鑽研箇中原因,學者 訂立了「Family Accommodation Scale」,作 為量度家庭遷就程度的準則。
根據此準則,家庭遷就的方式, 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 參與,例如幫助檢查門鎖,甚至 妥協於其執念,一同重複地洗手 消毒。另一類是移除觸發焦慮的 因素,如過量的言語安撫,藏起 所有尖銳物品,以至故意繞路來 迴避不乾淨的環境。
目睹家人受病患煎熬,伸出援手 是人之常情,何解會適得其反? 從認知行為治療的角度看,道理 不難明白:治療強迫症,需要打 破用行為(洗手)抒緩內在焦慮 (污染恐懼)的既定模式。醫治 的方針,就是讓當事人逐步面對 焦慮,同時壓制慣常行為的出 現。如同學習一套新技能,透過 重覆演練,最終改變行為模式。
不過,假若家庭對病者的要求千 依百順,他便錯失了面對內在焦 慮的機會。雖然家人的出發點不 壞,希望緩解當下的情緒,但長 遠而言,反而鞏固了一種逃避的 態度。病情越嚴重,家庭越遷 就,患者則越難康復;這也是系 統理論中「complementarity」 的寫照。
以上研究是否就代表,強迫症病 人的照顧者應該立即撇清所有遷 就行為?答案自然不可能那麼直 接。人際關係的多重面向,非一 套準則能全盤描繪。比如說,對 病徵的遷就,也許反映著更深層 的家庭溝通模式,牽涉到成員之 間的邊界,挑戰著處理矛盾的機 制。有可能,病症擔當著某種功 能,取代了以往的痛點,中和家 庭的能量分佈。這些細節都需要 從對話中抽絲剝繭,重整出屬於 家庭自己的脈絡。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