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甚麼是家庭健康教育大使?

作者: Sarah

插畫: 社欣@4砵典乍街


我在亞洲家庭治療學院上課有一段日子,在課堂及學院的教育計劃中都會接觸 到「大使」一詞,這是一個甚麼概念呢?要說大使不是甚麼,比起要說它是甚 麼容易。大使不是治療師,也不是講師,那大使要具備甚麼條件呢?有學歷及 執業要求嗎?這些資格有當然很好,但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就是沒有 結婚生育的成人,也是父母的兒女,所以每個人都是很有經驗的家庭中人,那 誰都可做大使嗎?也不是,大使要對家庭現象有基本的了解及體會,才能將家 庭治療的思維及視角與人分享。以下是我最近的一個經歷。


有一個朋友,他為身處北京的契仔(乾兒子)著急,孩子現年七歲,在疫情後 回到學校學習,家長每天都收到學校投訴,說孩子在課堂上搗亂,甚至出手打 人,或對女同學有不合適的肢體接觸。朋友聽著母親的訴說也急起來,怕孩子 的偏差行為繼續惡化,最終成為精神科病人。朋友記起我有修讀輔導課程,就 問我應如何支援契仔一家。情況看似是孩子由網課轉至面授適應不及的個人問 題,但我作為家庭治療學院的學生,也即管問一下父母關係如何,一問之下朋 友便說契仔父母衝突不斷,曾經面臨離婚,在孩子三歲前父母都是常常因管教 孩子或其他事情吵架,但後來他們覺得要為著孩子控制一下脾氣,而且也有了「共同敵人」:孩子的行為問題,所以對外人來說,夫妻關係有明顯改善,起 碼在孩子日程安排上達到共識,但他們他不是完全不吵架。就在朋友到北京探 訪他們的幾天內,夫妻間也可吵至旁若無人,不理因見到父母暴怒大驚哭喊的 孩子,不理在場等待一起出發去野餐的朋友,也不理在野餐場地會合的另一個 家庭,要吵就吵...


朋友忙問我可否線上做訪談,我坦言未夠道行做干預,但討論一下情況,看看 是否可從家庭角度理解孩子的行為問題還是可以的。高衝突父母和孩子有行為 問題這種家庭,在亞洲家庭治療學院是很常見的。夫婦由高衝突變到大致和睦 去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就令孩子的行為問題變得有功能及意義,孩子基本上 都是不想父母分開,父母長期吵架,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創傷,就算孩子年紀很 少,不明白吵的是甚麼事,那種焦慮及不安都會滲入孩子的體內,使他長期處 於戰鬥-逃跑-僵住(Fight-Flight-Freeze)狀態,影響他的成長。到父母覺得要避忌一

點,不在孩子面前吵,孩子已發展了很敏感的觸覺,見到父母微小的面部表 情,身體已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要長期擔心父母不知何時又要吵起來,孩子 當然很焦慮,就算孩子說「上學是全宇宙最好玩的事」,他也很難投入校園生 活。我也說了一般孩子都是比較親近媽媽,所以母親的焦慮很容易會成為孩子 的焦慮,朋友就立刻說契仔的母子連心很明顯:以前媽媽一忙,加班很晚,連 續一段時間後,孩子便會莫名其妙發燒生病。


我跟朋友討論到一半,朋友在高鐵上跟契仔媽媽講了一通電話,朋友說了從家 庭關係理解孩子的行為問題這個可能性,媽媽大致認同,又補充說夫妻關係緩 和了,孩子覺得爸爸佔用了媽媽,跟他搶媽媽。加上爸爸也嚴厲,孩子對爸爸 有一些討厭憎恨。這些現象也是在學院時常見到的,但看得見這些現象只是解 決問題的第一步,之後要如何處理是對家庭的一場重大考驗。 孩子覺得爸爸搶了他的媽媽,那爸爸他會覺得孩子搶了他的老婆,父母二人都苦澀怨恨,孩子 怎會活得好?


問題當然不是一個傍晚間的短訊及一通電話就能解決,治療是一個過程,何況 治療還未正式開始。朋友和孩子媽媽因為知道可從家庭互動理解孩子的行為問 題都鬆了一口氣,對提供多一個思考角度的我表示謝意。我不認識這個家庭, 未直接跟他們任何一人說過一句話,沒有跟他們做家庭或個人治療,也沒有給 出任何建議,最後孩子媽媽和我的朋友覺得心理負擔輕了一些,是為甚麼呢? 我想這就是大使的作用。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