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一秒暴龍


作者: 社欣@4砵典乍街



攝影: 社欣@4砵典乍街


坐在診症室的這位女士,眼神沉靜堅定,娓娓道來她充滿苦難的前半生。年幼時,父母離異。自小在不同親人的家、媽媽男朋友的居所居住,寄人籬下,受盡白眼。在暴力和性侵的陰影下,她半工讀完成學業,成為一位專業人士,更早早已置了業。這位母親常自嘲自己讀書不多,故不停自修中、英、數、常識、電腦、育兒知識,努力培養子女。她的努力沒有白費,兩位兒女也考入區內名校。這位女強人母親,卻在幾年前開始,「被小兒子逼得瘋了」,要去精神科求診。


幾年前開始,一向乖巧的小兒子,被診斷患上過度活躍症、強迫症和自閉症。九歲的小兒子拒絕上學、拒絕洗澡、拒絕刷牙、拒絕說話。他的自理能力逐年退步,不願梳頭、剪頭髮、剪指甲,甚至試過一星期有沒有更換內衣褲。他一定要媽媽陪着睡、陪做功課,否則整天整夜機不離手。一言不合,他立刻大叫大嚷、動手動腳。據媽媽的形容,小兒子發怒時會變得非常暴力,可以一手打爛電視機和房門,集合父母的力量也不能把他控制,大家都被打得遍體鱗傷,無計可施下只能夠報警求助。警員一到達,小兒子立刻冷靜下來。警員們一離開,小兒子秒變兇殘暴龍,瘋狂尖叫、破壞家具。兒子的「精神病」,經由精神科醫生、學校社工、學校老師、社會福利署社工跟進,他在家中的情況似乎越來越壞。


被兒子逼瘋的不只是母親,父親也被逼至崩潰邊緣。據母親說,「暴君」丈夫患有自閉症和燥鬱症,曾經推撞懷孕妻子,語言暴力不斷,又拒絕覆診食藥。兩夫妻相處不來,多年前已經分居了。在兒子患上精神病後,筋疲力竭的母親才邀請父親一起回家照顧兒子。但近年他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在兒子的挑釁下,會情緒失控至粗口橫飛、對家人拳打腳踢。母親認為兒子的自閉症和臭脾氣,都是遺傳至父親。


這個一家四口的家庭,三位成員患有精神病,還有持續的家暴、虐兒的風險。醫生不敢怠慢,立刻轉介社工、社康護士,並急急約見家人來門診見面,評估風險。


「暴君」和「一秒暴龍」的真身叫人大跌眼鏡。父親身形瘦削,架著眼鏡,一副恭恭敬敬的樣子,看似有點膽怯。他直認自己不善管理情緒、容易發怒、溝通能力差、有社交障礙,願意接受輔導,也讓醫生檢查過往的醫療記錄以轉介精神科,有需要也願意接受藥物治療。兒子高高瘦瘦,安靜坐在一旁,有時眼角一瞄醫生。對於父母的控訴,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回答醫生的提問大都只有三個字 --「不知道。」有一件事他倒是知道得很清楚,就是社工打算安排他入住家舍,他是非常抗拒的。


母親認為父親的精神病是所有問題的根源,因為父親的父親都是脾氣極度暴躁的人,父親的自閉症令他欠缺同理心,父親的遺傳基因傳給了兒子,致兒子也發病了,但父親既不肯就醫,又不願配合她的管教方法,還作了一個很差的示範 -- 用暴力解決問題,所以兒子越來越病,越來越自私,情緒智商低,越來越不受教。父親的說法是「我真的生病了」、「我有自閉症」、「我沒法理解別人的感受」,倒是很配合妻子的控訴。


但如何解釋父親在人前是好好先生,還在部門被選為「禮貌大使」呢?更離奇的是,小兒子在學校內並沒有什麼行為問題。老師的印象是,小兒子是一位安靜的學生,從來不會與其他同學吵架生事,也不見得他有什麼社交障礙。


「他們都患上一種病,叫『在家才有病』!」


安坐一旁的姐姐終於發言了:「是啊!他們在外都是正常人,回到家才發神經。所以安排弟弟去家舍是完全沒有作用的,一回家他就會打回原形了。」


「但我實在再沒有能力去管教他了!」父母無奈地說。


隨着這個家庭報警的次數越來越頻密、一家混戰的傷痕越來越明顯,社工決定要盡快安排兒子入住家舍,以免有流血事件發生。兒子當然是萬般不願意,其實父母和姐姐都是相當不捨。


究竟在家中發生了什麼事,製造了「一秒暴龍」和「暴君」?是怎樣的互動,維持了他們的角色?


醫生邀請這個家庭接受評估。在評估過程中,父母有三十分鐘的對談時間,討論未能解決的議題。子女在旁聽着、觀察着,同時有儀器量度子女的心跳、皮膚溫度和皮膚電導,這些指數反映被量度者的生理和心理激活狀態。三十分鐘的對談時間,通常都可以顯示出平日家中的互動狀況。這位母親在對談時,猶如訓導主任上身,不停質問父親、教訓父親。父親起初唯唯諾諾,後來開始反駁,眼看快要爆炸了!這對夫婦因為性格不合而分開,為要管教兒子,逼着要合作。可是由母親邀請回家的「幫手」,卻成了最難管教的「大兒子」。這位「大兒子」還不時跟母親唱反調,用食物、玩具收買兒子,結成一黨,「狼狽為奸」。父親明言,他討厭妻子的責備,有時特意用說話和對抗行為來「報復」。聽着父母的對談,兒子看似平靜,但他的心跳異常地快,有時更達至每分鐘一百九十的頻率。姐姐的心跳時快時慢,有時三十,有時一百六十。姐姐時而掩着耳朵,時而對着書本唸唸有詞,盡量投入在溫習中。這個畫面就是家中的常態吧,兒子每分每秒緊盯着父母的互動,全程投入當中,身心處於亢奮狀態,如何能專心?如何能發展自己?姐姐還好,嘗試抽身,專心發展自己的所長。但身體反應騙不了人,生理指數反覆不定,要定睛於自己的成長,實在不易。


這對夫婦在三十分鐘的對談後,仍然不停互相指責。已經死亡的婚姻,並不會為生病的兒子復活。父母無止境的爭吵沒有結論,就齊心把箭頭指向兒子,說是因為他的行為問題才造成父母親爭吵不斷。兒子幽幽地說,因為父母的溝通問題,要他去家舍住,這樣對他不公平。兒子認為父母親應該學習怎樣好好相處。父親斬釘切鐵地說,他無意拯救婚姻。治療師回應,爛溶溶的婚姻她沒能力拯救,大家也要認清目標,坐在一起,是要幫助兒子好好在家成長,並不是要拯救婚姻。父母把問題推給兒子,兒子把問題拋給父母,久而久之,兒子只會越來越難教,成為天不怕地不怕的暴龍。


這對夫婦在往後幾年的治療間,仍會不時互相指責、各不相讓,若沒有之前的聚焦 -- 幫助兒子成長,而不是要拯救婚姻,可能就走不出這個輪迴了。這對父母為了兒子的成長,合作找學校、安排課外活動、家庭聚會,嘗試在家中畫出清晰的界線和空間,盡量把對對方的怨恨收起。治療師強調,他們的合作只為了兒子的成長,並不是要改變對方成為理想的妻子、丈夫。已死的婚姻,讓它繼續長埋地底吧。


小兒子長高了,笑看父母在醫生面前連綿不斷的爭吵。一向「闊佬懶理」的他竟說要問醫生一些問題。


「我讀什麼學科好?對大學選科有沒有幫助?」


小兒子近日忙於學習單簧管、參加球隊訓練。


「他們又報警嗎?我不知道。與我無關。」

 
 
 

Recent Posts

See All

2 Comments


達老師
Sep 23, 2023

這個家庭的情況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父親的自閉症和燥鬱症確實對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尤其是對母親和兒子的影響最深。母親認為父親的精神病是問題的根源,而父親則認為自己的疾病使他無法理解別人的感受。這種互相指責和互不理解的情況只會加劇家庭的矛盾。


從這個家庭的情況來看,我們可以使用結構家庭治療的技巧來改變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例如,我們可以幫助父親學習管理情緒和改善溝通能力,並教導母親如何更有效地管教兒子。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設定清晰的界限和規則來幫助家庭建立穩定的結構。


此外,我們還可以提供支持和教育給姐姐和小兒子。姐姐可以學習如何照顧自己的情緒和發展自己的才能,而小兒子可以獲得關於學業和未來規劃的建議。


感謝分享


Like

Sarah Tam
Sarah Tam
Sep 18, 2023

要承認婚姻已死十分不容易,在學院見到更多的是「分唔開又合唔埋」的夫妻,妻子說到激動時威脅要離婚,丈夫立刻說好,妻子就嚇得花容失色,死死地氣說其實不想離婚,還要出力挽留作勢離開的丈夫,也把孩子「擺上枱」。這種互動很大程度與父權文化下男女權力分布不均有關,但只認清父權社會影響並不能解決問題。看見這個家庭在治療師的協助下能清晰地排好優次,說以幫助孩子成長為首要目的而不費力去拯救已死的婚姻,又付諸行動,實在令人感到痛快!👍🏻👍🏻👍🏻

Like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