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我屋企有隻鬼


作者: 社欣@4砵典乍街





攝影: 阿執司@4砵典乍街


晚飯後,兒童精神科病房內的小朋友正在聚精會神地看電視,病房內異常地安靜。突然傳來急促的電話鈴聲,大家都嚇了一跳。原來,有一位小女孩要從急症兒童病房轉過來。才放下電話不久,又有一通電話打來。這次是一位門診的精神科醫生,要直接聯絡當值醫生交代病情。病人是一位七歲的女孩,一個星期前被緊急轉介至兒童精神科,疑似患上急性思覺失調。門診的醫生憶述說,小女孩還未踏入診症室,已在不停地大聲哭鬧。父母在門口跟她拉扯了很久,她哭至聲嘶力竭,面色發紫,不停喘氣。媽媽說小女孩在前一星期,突然在家大叫大哭,說在家中看見一隻鬼。此日之後,女孩每天都在差不多的時間「見鬼」,每次都哭鬧好幾個小時。應診當日,女孩越哭越激動,開始胡言亂語,撞頭踹地。媽媽報告說,女孩近日還發燒,在家也胡言亂語,走路姿勢非常奇怪,有時像企鵝,有時倒後行。基於以上的突發性症狀,恐怕女孩的腦部受感染,於是女孩就被送往急症病房。女孩在兒科病房留了一星期,持續發燒,哭鬧不停,拒絕吃喝,胡言亂語,手舞足蹈,掙扎着要離開醫院,對所有檢查相當抗拒。無奈之下,女童的身軀有時要被綁在病床上,插胃喉、抽脊髓、抽血、接受靜脈注射、抽取小便樣本化驗,以致大小便,都在床上進行。眾多的檢查排除了女孩的身體問題和腦部感染,似乎她真的是患上了急性思覺失調,故她退燒後,就被轉院到兒童精神科病房繼續觀察。在這個年紀患上思覺失調是非常罕見的,病房職員如臨大敵,急忙安排病床和人手。剛剛安頓好,門鐘就響起了。穿着約束衣、躺在床上的小女孩到達了。女孩看似疲倦得很,面色蒼白,但她的雙眼仍不停好奇地四處張望。寬敞的空間、自由走動的小朋友,以及電視上播放的卡通,似乎讓她放下心來,她看似平靜合作。護士為她解除了束縛,小心翼翼地扶着她慢慢試著走路。果然她的走路姿勢非常奇特,像企鵝一樣左右搖擺,但步伐是穩妥的,於是護士就像左右護法一樣待在旁邊。第一晚,職員們徹夜難眠,緊密觀察着女孩,四小時一次量度血壓、心跳和體溫,小女孩倒是睡得很香甜。


往後的幾天,「企鵝」越來越少搖擺,她在病房玩「馬騮搶球」和乒乓球時還非常之敏捷。漸漸地,她說話越來越多,笑容也越來越燦爛。她是完全地融入病房的生活了!


醫生約了父母詳談,探討女孩「撞鬼」的始末。爸爸暗示媽媽一直相當緊張女孩的學業成績,親自督導女孩做功課、預備默書,母女的張力不少。媽媽安排她在區內一所名校就讀,這所「名校」的特點是把課程教快半年至一年。爸爸認為女孩追課程追得有點吃力。媽媽不同意,她認為女孩子是不願用功、不願專心,每次督促她做功課時,又尿頻又肚痛。在「撞鬼」前一天,媽媽督促小女孩溫習默書,小女孩在預默時默錯了很多地方,媽媽一怒之下把她趕出門口,小女孩哭得呼天搶地。往後的一個星期,小女孩在差不多時間,就大呼「見鬼」,然後聲嘶力竭,哭得天要塌下來似的。「鬼」是誰,呼之欲出。


********************************************************************************************


醫生在小女孩玩得興起時呼喚她,女孩一個華麗轉身,然後左搖右擺地步入會客室。女孩說她很享受在病房的生活,可以跟其他小朋友一起跑跑跳跳、看電視、畫畫。


「還可以跳舞,不用做企鵝。」醫生接着說。


對於出院的日子,女孩不置可否,又想家,又不想回家。


********************************************************************************************


「醫生,我覺得女兒還未完全康復。她的數學運算能力好像倒退了。午飯時我帶她去買汽水,問她汽水一罐六元,我付了十元,該找回多少塊?她說是三塊。她會否是患上了某種腦部疾病而未被驗出來?」


又是一位「在家才會病」的小孩?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