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越追越避,越避越追

作者:石牆樹





插畫: 小魚


最近在讀 Augustus Napier 1988年的舊作 《The Fragile Bond: in search of an equal, intimate and enduring marriage》 的中譯本《脆弱的關係:從玫瑰戰爭到親密永久的婚姻》。原文兩年前讀過,中譯本讀起來有溫故知新的感覺。讀到題為「改變婚姻型態與溝通的策略:女人不要吼,男人不要閃」的一章覺得特別有意思。雖然題目有點性別刻板印象化:男人不會吼嗎?女人不會閃嗎?但裡面的概念又很值得分享,所以想借用《砵典乍街4號》這個平台,摘出章節內的精華部份,以短評形式與大家一同學習。


「停止追尋,停止強勢」


這個分段題目本來以「給女性的策略開始」,我稍為介入一下,希望將角色與性別暫時分割。儘管伴侶治療中可能更多見到女性較追尋和強勢,但這節討論的是其中一方在婚姻中扮演的角色,特別是「情緒尋求者(pursuer)」,重點是角色而不是性別。如硬要說情緒尋求者一定是「女性」,那做丈夫的可能也會變成婚姻中的女性。

 

「如果情緒尋求者能控制自己的焦慮,停止追求,轉向她確信可以得到支持的行動和興趣,丈夫將會對此種改變感到不安;他可能會更想與她建立聯繫。不要秘密或有心計地做這種改變。最好公開妳想做的事:「我已經厭倦自己老是要想盡辦法和你在一起。現在我打算努力避免再這樣子。」女性朋友和工作是其他支援的最佳來源。轉向兒女等於是把他們捲入婚姻問題;外遇可能使情形變得更糟。如果丈夫開始主動親近,你可以對他報以正面的反應;但不要借機提高妳的要求。」


情緒追尋是什麼呢?不同派系的家庭治療都會提到一種pursuer-distancer pattern。我會把這種模式說成「一追一避:越追越避,越避越追」。如上所述,較多時候是太太去追丈夫,丈夫覺得被要求給出他給不出的東西,例如關心妻子,聽她傾訴日間所遇到的不如意事。這些可能是丈夫不擅長、不習慣、不想做的,既然這樣,那丈夫就會本能地想逃離險境。而當妻子感受到丈夫在未滿足自己的需要前又再想逃避,很自然會心生怨恨,又再去向丈夫索求。這種一追一避的模式會在日常雙方不自覺的情況下運轉,到問題出現時,可能雙方已各自成為追尋專家和逃避高手,追避都如呼吸般自然。想打破這個模式,就需要用外力。外力可以是治療師或輔導員的介入,也可以是模式中的主角自己發現「夠了,要停了!」。然後再循上述的方向,如同性朋友或工作去把自己從死胡同中拉出來,距離遠一點,就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在臨床觀察甚至自己和朋友的經驗中,時常看到夫妻其中一方會覺得在婚姻關係得不到滿足,那不如「退而求其次且符合實務安排考慮」的情況下將關注轉向孩子,而這就是上文所說的「轉向兒女等於是把他們捲入婚姻問題」。作者另外還提及「外遇可能能使情形變得更糟」,我想這點不言自明。而段落最後的不要「得寸進尺」,也是很好的提醒。


在婚姻關係中,當我們為意到一些關係上的角色,而這些角色的名字未必是我們喜愛的;誰想做「追尋專家」或「逃避高手」?發現了這些角色,要做的並不是去罵給你「扣帽子」的人,而是想想怎樣去擺脫這頂你不喜歡的帽子。


寫到這裡,發現短評已不是很短。這個章節的實體版有十四頁長,上面的段落大概是三分一頁,希望下次有機會能再跟大家分享。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