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婚姻中的功能過度發揮

作者:石牆樹





插畫: 小魚


上回跟大家分享了《脆弱的關係:從玫瑰戰爭到親密永久的婚姻》內「改變婚姻型態與溝通的策略:女人不要吼,男人不要閃」一章裡的一小段,有機會把著眼點放在婚姻中的性別角色上。碰巧在另一個場合上,與同學們談到了「女性在婚姻中功能過度發揮而給人強勢的印象」這種現象,正好為這次要點評的段落做了很好的鋪墊。

 

<功能過度發揮的妻子>

 

功能過度發揮(overfunctioning),相對應的就是功能發揮不足(underfunctioning)。跟上次一樣,作者是在向婚姻中的女性/妻子提建議。我想提醒各位的是,作者所指的功能發揮,是基於他作為上世紀末一位在美國生活的白種、順性別、異性向、已婚並育有子女的男性對白人家庭生活的理解而寫的。由於北美並不像香港般有外藉家傭可聘,讓夫妻二人都外出工作,所以「男主外,女主內」這個現象也相當普遍。以下的章節,隱隱提示著處理某些與家庭相關的事務是女性的本份,丈夫的參與是要「請求」的,而丈夫的參與亦自動被定性為「幫助」。在現時以雙職家庭、家務由外藉家傭包辦為主的香港社會,大家看這有些內容可能覺得有點突兀,但我希望大家能將角色與性別印象暫時放下,並聚焦於伴侶間的功能發揮不平等繼而導致權力不平等這種現象。有功能發揮過度的一方,就一定會有功能發揮不足的一方去互相成就對方的功能發揮度及角色,形成恆定狀態(homeostasis)。

 

「對希望改變婚姻中權力與受責難關係的女性而言,了解自己在維持此種權力形態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同樣重要。一個強壯、有組織、過度發揮功能的妻子,必然感到心力耗竭;她希望丈夫更多支持和幫助。但她得記住:自己可能不自覺地抗拒改變這個使她負擔沉重的角色。」

 

婚姻中強勢的未必總是女性,強勢的形成,除了個人成長經驗和性格這些因素外,在現今社會很多時是與經濟能力掛鉤的。而父權社會的運作,令大部份女性在職場中的際遇較男性差。但是,這種潛規則一旦逆轉,即妻子因薪水較好而獨力承擔家庭經濟,而丈夫在家照顧孩子,則家庭可能會面臨另一種困局。話說回來,以上一段所說的「功能發揮過度」現象,我想大家定必很熟悉。這是在家庭治療中常見的模式,就是其中一方既想得到對方的支持,但在對方支持自己時,因方法或形式不是自己所想的,就不自覺地推開對方。持家的可能想出外工作回來的那位分擔一下家務或孩子的功課溫習,但對方一參與,持家者便覺得他在「搞亂檔」,覺得自己做更省事快捷,便一邊讓自己超出負荷而繼續付出(功能發揮過度); 一邊埋怨對方幫不上忙(功能發揮不足),又再循環下去。

 

 「功能過度發揮的妻子在接近丈夫時,傾向於維持自己那種強勢,展現自己是重要、指導和支配的人。對於有個強勢或弱勢父親的低調丈夫而言,他難以與妻子匹敵。於是這種男人採取一種息事寧人、取悅妻子的立場:「是,我會做。」不論說什麼,只是想讓妻子安靜下來。接着他私下消極反擊 ,忘掉取回送洗的衣物,一直不去換門廊壞了的燈泡。」

 

 亞洲的讀者可能會認為,家務都由家傭處理,我們才沒有這種難題。可能陽奉陰違的並不是實際的家務,有時可能是要對方戒煙戒酒,不回來吃晚飯打個電話通知一下這些事,甚或如何陪伴子女溫習或安排假日活動,也可成為夫妻關係上的戰場。

 

 「發現自己處於這種負擔繁重的婦女,必須明白自己的匱乏、未得關懷的一面,並對他人顯露自己的脆弱,尤其是對丈夫。她需要的不是幫助,而是學習要求支持,以及接受自己的脆弱。對於一個不相信自己能得到支持的人而言,這種「請求」像個艱難的任務。她更習慣對配偶憤怒地抱怨:「你老是不換燈泡!」她得學着說:「我很累,我也很懊惱自己做不來。家裏的事我真的需要你幫忙。」除自己的份內事,她得克制自己不再插手其他家事。」

 

 說過了情況,作者也給出難題解答專欄式的建議 (英文戲稱這些回信人為agony aunt)。作者表明要功能發揮過度方作出請求,及真正讓功能發揮不足方去提升功能,實在是很難的。在工作中,我們很常見到功能發揮過度一方完全不相信對方的能力,就是「睇死」對方不會把事情做好,於是又再次跌入那個「能者多勞」的輪迴。要改變習慣,功能發揮過度一方可考慮將能量投放於認清互動模式,給自己一點溫柔,累就說累,不滿事情沒做好就說不滿,這樣比強行稱讚對方以鼓勵對方做事更實際。兩個婚姻中的成人,總不能突然像哄小孩般跟對方說話而期望對方會信吧?同時,克制「覺得自己甚麼都做得比對方好,所以全部事情都要做」的衝動也很重要。忍不住的時候,可找個好友提醒一下自己,以免又重蹈覆轍。

 

本章未完待續,下次將細談婚姻裡的彼此互採高姿態 (one-upmanship)。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