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爸爸,請牽緊你老婆的手

作者:程寅

原文轉載自「家之源」的 「讀書分享」




插畫:小魚

下面內容摘自家庭舞蹈8《孩子不離家》一書中的《家庭關係的空間》一文。


「一個不會說話的父親,一個替人說話的母親,一個精神失控的兒子,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要了解一個家庭,不能只聽它的故事,更要觀察它的互動。故事是平面的,只有在互動中才有機會看到人的關係。很多人不知道,人的關係與空間是有密切關聯的,例如這對母子,說是愛得不夠,其實卻是母子之間完全缺乏空隙;母親的一舉一動,兒子都看在眼裡,印在心中,而兒子沒有說完的話,母親自然就會為他補足,這個臍帶剪不斷的現象,往往配有一對彼此空間無限遙遠的父母 -- 很多應該傳送給丈夫的情緒,卻全部由兒子接受。如此一來,孩子的問題,反映的往往是上一代無法疏導的心結;而夫妻關係的疏離,又讓父母無法有效地處理孩子產生的問題。


這種家庭關係的惡性循環,造就了很多孩子的情緒及行為問題。我從對孩子的研究及治療工作中發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孩子問題,都離不開這種家庭結構及空間分配。


要解決這種問題,就要增加母子的距離,縮短夫婦的距離,讓夫妻合作起來,一同處理孩子的困擾。道理很簡單,過程卻很艱鉅。對那把全部心思放在孩子身上的母親,叫她與孩子增加距離,無異是最殘忍的事,她答應了也很難做得到;要求長年不合拍的夫婦彼此接近,也簡直是要他們的命,因為恰恰就是他們無法配合才會疏離;要那長期混雜在父母矛盾中的孩子學習抽離,也絕非易事,因為他們習慣被父母情緒牽動。」


讀李老師的這段文字時,心中數次默喊「就是如此! 」,憶起我的少女時代。


雖然現在的我已是有些經驗的青少年心理諮詢師,二十多年前的我曾是一個鬱鬱寡歡的早熟少女,有一個常加班出差的爸爸,和一個天天下班後對我發脾氣的媽媽。記憶裡,媽媽的梳妝檯上擺著許多爸爸送的化妝品,放到過期也不曾拆封;媽媽衣櫃裡好些爸爸買的漂亮衣裙,但鮮少見她拿出來穿。那時,我常困惑於我的家庭是否幸福?為什麼我的媽媽總是憤怒又失望?有時甚至想,如果沒有我她會不會開心些?幸虧那時我在讀書方面未曾遇到太大的坎坷,也頻頻在學校收獲師長和同學的喜愛欣賞,借上大學的由頭,好歹肉身先逃去遠方。


攻讀心理學時,我先後被不同的老師提醒,「不要太過於照顧別人,卻忘了自己! 」可其後仍有好多年,我每每傾盡當時所學,或安慰或教育需要日日與我通話的媽媽,收效甚微。甚至一度不得不與她斷絕聯繫,來保護我的身心健康與婚姻。可互不通話何嘗不讓我們都抓心撓肝!直至我三十多歲的某一天,我第一次成功的要求我的爸爸去管他的老婆,加上我和老公都堅持不讓上一代插手指揮我們的生活,開始有了轉機。媽媽失落之餘漸漸把曾經捆綁在我身上的願望逐一收回,她自己去學音樂、學剪紙、加入樂團、參加各種演出和比賽;爸爸常常接送往來伴她左右,兩人也常常一起出遊、旅行、分擔家事。看著媽媽日漸光彩照人、忙的不亦樂乎的樣子,我如釋重負,終於開始能安心投身於我的人生。


因從小沒少挨媽媽的打罵,我曾以為她不愛我,我曾以為我恨著她。可當我們漸漸拉開距離,我才發現我有多麼的深愛她,曾無數次甘願為了她犧牲我自己;也看到她是如何沿襲著她媽媽的習慣,緊緊地依戀著自己的孩子,投注上幾乎所有的情感與希望。只是那種緊密的恨不得要嵌入彼此生命的結構,讓我感到窒息和絕望;那樣的家,像個永遠在逃卻逃不出的噩夢。我由衷希望我的媽媽幸福,同時也希望自己能幸福,而我們的幸福並不完全交疊,需要各自的空間。這空間,不只是物理的距離,也是心靈的距離;但作為女兒,我真的很難憑一己之力拉開這個距離,還好爸爸終於拉住她的老婆,幫我抽身離開。奇妙的是,家,離得開,就回得去了。


現如今,我不斷在走進諮詢室的少男少女身上看到與我曾經類似的處境,亦與李老師的研究和工作中所見一致。離家,是孩子成人的路,卻要家庭配合才能完成。太過疏遠的父母,不僅難以聯手處理孩子產生的問題,還會把自己處理不了的問題不知不覺傳遞給孩子,實在與組建家庭期盼幸福的初衷背道而馳。


願所有的少年都能順利長大;願所有的爸爸,都能溫柔牽緊老婆的手;也願所有的媽媽,都能安然投入老公的懷抱。如果實在不能溫柔,吵完架擦乾眼淚能和好,也行;如果實在不能相處,能好好分開少些傷害,也行。




【作者簡介】程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亞洲家庭治療學會會員。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