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爭執的禮儀

作者:石牆樹




插畫:石牆樹

在不同的家長教育活動中,都有家長問怎樣處理夫妻不和以減低對孩子的影響,要完全不吵架嗎?家庭生活裡總有不咬弦、不協調的地方,忙了一整天,大家都累極的時候,都沒有防備,想裝文明都沒有力氣了。小小的期望落差都可能引起大爆發:沒放好的鞋襪手袋、忘了為孩子買明天要帶回學校的文具、長輩在孩子面前大聲講電話而粗話脫口而出…... 。之前一直在點評《脆弱的關係》一書裡面的智慧,這是一個繼續的好機會。

 

要說怎樣吵才是「好吵」,的確很為難,作者先說的,是一些吵架時禁用的「武器」:


- 威脅要離婚(但並不想分開)

- 攻擊配偶的品格、動機或價值

- 攻擊配偶的家人

- 改變焦點(眼前一仗贏不了就往記憶裡找對方的「犯罪紀錄」)

- 把別人牽扯進來(即叫其他人來評理,這些他人可以是家人或朋友,最壞的情況就是把孩子捲入漩渦,要他選邊站)

- 偽裝敗北

- 防衛及反擊(「你把我的說話扭曲了,我不是這個意思。」「你也有這個習慣,幹嗎來批評我了?」)

- 離開爭執現場


以上八條,我想有吵架經驗的人都會接觸過,大家大概可知道為何這些是武器。唯獨是最後一條,可能在某些時候有正面作用的。原作說不要離開爭執現場的原因是,這種戲劇化的舉動,會令對方覺得離開的一方在威脅拋棄關係及配偶,和威脅離婚的作用大同小異。坊間有時建議吵架中的人在激烈爭執時要停一停,先讓情緒降溫,在雙方都較冷靜時才繼續話題。如有需要,就先物理分隔,例如一個在房間,一個在客廳,甚至其中一方到屋外待一下,避免矛盾繼續升級。暫時分開冷靜一下和避免造成拋棄關係的形象都有其道理,要怎樣拿捏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因為每段關係的根基或特性都不同。大家已有默契不會分開,知道冷靜時間是暫時的,那稍為離開現場一下也沒問題。但當一方或二人都是相當焦慮多疑時,在爭執時一走了之確實也會傷盡對方的心。更要留意的是在場的孩子,父母其中一人吵著離開,對孩子來說是極大的衝擊,是家庭要撕裂的徵兆。

 

說過禁用武器,那要怎麼處理分歧呢?把憤怒都吞下去就可以了嗎?大家也明白,要為孩子好都有底線,總不能因為怕影響孩子就所有不滿都忍氣吞聲。長期谷氣,人真的會生病。孩子感受到父母這些鬱結,也可能會擔心起來。我們常說源頭處理,就是不生氣就不用吵了。要達到這種境界,修練時間因人而異,如果已修成心如止水,對凡事都不易動氣的,真的十分美好。「凡人」因家中大小事或管教孩子的方法各有想法而動怒時,又要怎樣做呢?書中的作者分享了以下幾個要訣:


1. 覺察自己的期望及情緒:自己的要求有否過高?是在為眼前的事生氣,還是在氣別的事情呢?因對方跟同事溝通比自己溝通順暢而妒忌嗎?


2. 描述自己的處境:「我已很累,你還不幫忙做家務、管教孩子等等,令我很......」,而不是立刻開炮說對方很懶很無賴,答應了又沒做。


3. 描述自己的感受:承上,自己的累加對方的作為(或不作為)令你很失望/灰心/沮喪/不滿/憤怒等等。


4. 提出要求:說過自己的感受,也不要忘記原本是因為甚麼不滿,這時應較為平和地提出要求。例如是「回來後不要馬上坐著掃手機,先去問孩子今天過得怎樣,或看看他是否已做好功課,要不要幫忙」。在家已忙了一天的太太很多時想回家的先生可「自動波」幫輕一下,但有時先生可能真的不太知道太太在想甚麼。對方想澄清一下,就好好回應,不要再得勢不饒人地說「我已說過很多次」而讓大家都更難受。


5. 負起部份責任:已「火遮眼」的人,往往覺得自己發怒全因對方做錯或沒做好,所以脾氣發得理直氣壯。在這個時刻,能稍停一下去留意自己的狀態,並承認自己在疲累時會較易發怒,為冒犯到對方的言語道歉,然後再說明情況如何令自己難受。例如「我已很累,你在一邊看電視,一邊挑剔晚飯還未預備好,確實令我很憤怒」。這種表達可令被罵的一方覺得自己並非造成問題的唯一禍首,較願意去聽對方的訴求。


6. 對配偶的表達有所反應:有些人會選擇言語上還擊,或一言不發但氣沖沖的完成對方的要求,例如放好鞋後大力關上櫃門以示抗議。最理想的做法是真的去聽聽對方在說甚麼,並表達同理,例如「我累的時候也很易發怒,你忙了一整天,也難怪.......你說的我立刻去做。」如真的覺得自己做得不好,也應誠心道歉並承諾改善。


7. 保持幽默感並了解背後原因:夫妻間有時大吵大鬧的東西可能很無聊很荒謬,吵架時大家可能忽然覺得很好笑,那就笑吧。但需要留意,不要再這些時候越說越輕蔑,甚至嘲笑對方,因這是火上澆油,很大機會釀成火災。如對方在對小事抱怨時,慢慢道出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工作上有巨變,或家人患病等等,可能都令他的耐性比平時低很多。在這些情況下,配偶就更應該提供支持,而不是針鋒相對。

 

雖說有辦法可吵得沒那麼差,但也不是說吵得好就多吵無妨。我們可盡量避免吵架,或控制吵架時的情緒溫度,但真的吵了怎辦呢?孩子會否就有永久傷痕?我相信傷痕是會癒合的,有些傷口會不藥而癒,但有些較深的可能要我們專門地去做點功夫。孩子看到父母鬧不和很害怕、很擔心,要讓他放心,就是要讓他知道你們有和解的心思和辦法。近年常說身教,除了讓孩子知道凡事應協商達成共識,也要讓他們知道成年人間可能有分歧及不和。當這些事導致情緒爆發的時候,沒人能抹去已發生的事,可以做的是表現雙方修復關係的能力,近距離讓孩子在經驗中學習撕裂會發生,但總有修和的可能。這些重複的互動,將成為孩子待人接物的基礎。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